最早我们村子的小学是占用了初中的教室,我上小学那年刚刚建好,就在村前头的一片麦地里。小学、初中、高中从左到右一字排开,那时候父母辈经常说:“真好,读完了小学上初中,读完了初中上高中。”现在初高中已经拆了,全都并进县里面去了,只剩下小学也变了模样。
红瓦白墙的大房子就是教室,从里面看,还有漏出来的木头房梁以及用高粱秸秆。门窗是用木头做成的,刷上绿漆,玻璃都用镶嵌住。到了冬天,北面的窗户要钉上薄膜,还会燃起炉子。那时候都羡慕坐在炉子旁边的,他们还说烤得难受。还记得小手冻得拿不出来,一只只皴地裂开了口子。
教室的前面都建有一个花坛,花坛里种着月季花,经常会有蜜蜂嗡嗡地前去采蜜,小时候被蛰过很多次,蜜蜂有两种,一种是瘦瘦的蜜蜂,还有一种胖乎乎的看起来圆润可爱。月季花很香,而且常年能看到花开,花瓣总是少不了被摘下来夹在书本里制成标本。还有调皮的男生,把月季花上的刺摘下来,放在别人的凳子上。
再往前,就是一大块空地,用作学生们下课休息,一半铺着水泥砖,一半还是泥土地。课间十分钟,女孩子会三三两两的跳皮筋踢毽子,男孩子会数着水泥砖格子跳远。这也是为啥一到下课,教室里瞬间就没人的缘故。有时候还会玩木头人,攻堡,海陆空等游戏。海陆空那时候老火了,男孩子女孩子都玩。就是有时候玩得太过,会恼了。继续往前,又是一块种着黄羊树和冬青树的坛子,除了浇水的时候,我们一般不进去。
正对着学校大门是一个小广场,也是用水泥砖铺成的,那里是周一升国旗的地方,还有校领导讲话啊,六一儿童节啊……也会在那里举行。每次放学,都会集结在那里,班长负责查清人数,然后唱完少年先锋队队歌,才能一队一队地离开。广场上有个雕塑,是带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做敬礼状。我们遇到老师也要先敬礼,然后微微鞠躬喊老师好。广场旁边有两棵大松树,夏天经常到树下乘凉。
学校南面是一片绿田,有一条土路直通南方,会有一座大水库。有时候水库干了,还能掀开板结的泥找到两条泥鳅。西南面是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有梯田。向西走,就是绵延无际的农田。春天的时候,麦苗还小,绿油油地看上去很舒服,风吹麦浪,很想张开双手去拥抱生活,我还有几张小时候的照片就是在麦地里照的。每次上体育课,我们会吵着去野外走走,会疯跑,会打闹,会被摁在草地上。
很喜欢《让我们荡起双桨》,现在有时候还会哼哼两句,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绿树红墙就是我的校园。只是这首歌现在竟然被魔改了,心里很不舒服,总觉得是对童年的亵渎。
小时候最大的恐惧就是完不成作业吧?那时候布置的作业都是写几遍上课学习的字,有时候懒得写了,我们就会用两支笔写,正好符合田字本的格局,更有甚者,还会只把开头和结尾的字写了,中间偷工减料,以为老师会看不出来。最害怕的人就是老师,父母有时候管不了了就说再不听话就告诉你老师去。那时候对老师真的是尊敬,连家里人都支持犯了错就往死里打,别手软。
这些年,每次过年回家,都会和小伙伴一起走一程,途径我们的小学。他们大部分都结婚了,还剩两个孤家寡人。小学已经大变样了,没有了白墙红瓦的平房,而是盖上了好几层的小楼。想进去看看,但都被门卫拦住了。我们一路上会说些小时候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囧事。回忆中带着感怀,带着叹息,不是对现在生活的不满,而是对时光飞逝的缅怀。
不经意间就长大了,再也不能像小时候没心没肺的疯玩,再也不能像小时候傻傻的弄了一身脏。那些年,我们奔跑在春风里,像只蜜蜂,在小路上,在校园里,在草地上。那些年,我们玩耍在夏雨中,像只鱼儿,在小河里,在水库里,在桥面上。那些年,我们打闹在秋云下,像只蚂蚱,在山坡上,在天地中,在果树下。那些年我们开怀在冬霜中,像只麻雀,在冰面上,在雪地中,在老树下。
致我们最无忧无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