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学历歧视的。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确实困扰了我很多年。
花了几天时间平复下自己的心情也对事情进行了分析。
由于本人文笔一般,见识一般就不对此问题进行长篇大论的阐述,就自己的观点来表达。
首先学历歧视的起因我已无从考究,科举制开始的吗?我也并不这样认为。
就像金庸老爷子笔下《笑傲江湖》所说“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尽管学历一说没有纷争,但一定存在比较,产生比较就会分出高低一说,分出高低变在潜移默化中已产生了歧视,不一定全是高人一等,更多的反而是“假如我比他人弱会被他人嘲笑看不起。”
还是就针对我本身而言吧......
初中全班前五,到了市一中,只能沦为班内垫底的存在,具体是因为资质不行还是学习方法不对,老师与同学各有各的说法。
我自己有过反省,个人觉得不是当初的选择问题,虽然说“宁为鸡头不做凤尾”,但是不去领略一下市一中的风采与氛围与我而言乃是一大遗憾。
市一中相对二中来说规章制度管理更加严格,但是教学氛围偏向于自由,绝大时间通过自学来提升,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
但是科目多了往往就会出现偏科,我也不例外。语文优,物理、高数及格,化学差,英语差,其他几门课还好。
不能说不努力,可能是学习效率和转化率有问题,其他人学习的时候我也是同步学习,晚自习跑办公室问问题最多的也是我,平时做作业都还好,但只要一到考试脑子一片浆糊,即使是熟练的习题也考不出来。
我最喜欢的是语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一直是我最享受的事情,后来渐渐出现了国学无用论,不知道说这些理论的人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我不能以忘本之类的字眼去标榜他们,只能说他们不懂尊重,不懂欣赏。
至于偏科,其他都还好,英语是一大心病,口语我非常感兴趣,也花很多精力练习,英语单词是我最弱势的地方,不论今天背了多少遍第二天准忘,有段时间在老师班长的帮助下,一周背下30个单次竟然是我最大的突破,但只要两天不看便还给课本,最后连英语老师都对我表示放弃,说实话我也很绝望。
有个同学,也是被偏科给拖累。月考模拟考,除掉英语能进年级前40,加上英语成绩掉落年级200,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本可以上重点名校接受理科深造的他最后只能去好些的一本。
而我,就更为母校丢脸,高考结束再也没有回过学校。害怕面对初中老师的殷切期待,愧于高中老师的孜孜教诲,因为我离本科线还差两分,到头来市一中的学生反而读了个大专。
也许这跟命运也有关系,虽然我一直保持无神论的观点,但是后来的经历让我不得不信。
一向考试很稳的我中考失利,市一中分数线差2分,高考与本科线差3分,不论参加什么考试都会鬼使神差地以微小差距失利。
相信此时肯定会有人说,你考试的每一分都必须付出汗水与努力,但就算我再如何也不会每次掐着及格线来搞自己吧,非要这么说的话是不是也间接证明了我其实可以得满分故意做错题呢?
毕业以后拿着一张大专的毕业证书,看着一份份招收条件至少为本科的工作,在我看来这就是学历歧视啊,我们不努力吗?不善良吗?为什么非要用一纸文凭来将我们压死。
父母劝我去读本科拿个毕业证,那时候我的内心是蠢蠢欲动的,毕竟也很怀恋校园时光。但是想到那该死的考运我认怂啦,大学名列前茅的我差点毕不了业,想想都后怕不已。
因此我非常排斥考试,只要有考试的公司我都不会去参加,以一个人的任性去反抗这个社会或许非常的可笑,我只求一份心安,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准则逼自己参加一场场明通不过的试,去参加带有歧视的工作。
我相信这个世界有天赋的存在,是十倍百倍的努力都弥补不了的。如果非要把一纸本科文凭当做是门槛或者敲门砖的话,会流失掉很多偏科的人才,最后泯然于众人,这些都是社会的遗憾与损失,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的。
同时不论学习还是工作绝大多数数地方都已把“德”字丢掉,我不知道现在大家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所谓的“语、数、英、化、物”各科成绩的全面发展,还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学习成绩,有工作能力是可以成为培养人才,“德”之一字不过关最后荼毒的还是这个社会。贪污腐败、高层事故屡见不鲜,这些人都是通过社会的“筛选”留下的精华,难道不该反省吗?
我也相信虽然自己没有本科文凭,但是并不会比他们差,我比他们更加努力,付出更多。我的英语水平很低,但是我没有放弃对它的学习。
最后,希望学校以育“德”为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进行发展,同时也尽量弥补他们的短板,成绩只是个检验,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社会可以有学历这方面的要求存在,但不要带有歧视,可以给本科以下的一个机会,也许他们可以做的更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