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今年又不回老家过年了。
自从结婚之后,我就没回家过过年了。不是回老公家过年,就是在工作的地方过年。
不过,儿时过年的回忆仍然记忆犹新。
小时候,一般腊月二十几学校就放了假。从那时家里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事。
大人准备吃的用的,杀鸡宰羊,囤猪肉包子干粮。
杀的鸡都是母亲养了一年的家鸡。决定杀的当天,一大早,全家老小早早起来,人手一棍木棍,同心协力追赶一只鸡。那场面真是鸡飞狗跳,甚是壮观。
我其实并不想赶鸡,我不忍心杀它们,下不了手。以前在家里都是我妈杀鸡,我有时打下手。但我从来没有亲自杀过一只鸡,也没有杀过鱼,连虾也没有杀过。
有时我想,如果离开家,在外面又没有杀好的肉类,鱼类,恐怕我会就没有肉吃了。
因为全家人都参与赶鸡,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也不能干睁眼看着,也要做点贡献吃肉时才不心虚,所以,只好也拿个木棍滥竽充数,假装在赶鸡。当鸡从我身边经过时,我就虚晃一棍子故意打偏,相当于把鸡赶跑了。
反正把鸡禽住的从来不是我。
我们小孩子基本上最关心的是新衣服。提前好几天就把新衣服叠好压在枕头下面,只等大年初一的到来。
打扫卫生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父亲负责房间的上半部分——房顶的灰尘和蜘蛛网。
他把笤帚绑在竹竿上,地面的桌子,和其他物品都盖了报纸。只见他用毛巾包住脸,双手紧握长竹竿,站在小方凳上,在房顶上一阵挥舞。房间立时烟雾缭绕。
差不多一两个小时之后,等灰尘散去,我们进屋,把报纸掀开,擦桌子,扫地。这些一般是由我来负责。
母亲一般准备吃食。炸丸子、面叶、糖糕;炒菜、炖鸡、炖肉……。
对了,除了这些,有一样是每年年三十必不可少的炖菜:炖白菜。只放白菜和粉条,出锅后,先盛了满满的几碗,上面放上几块炖好的肥肉,由我们姐妹几个分别给爷爷、大爷爷、二爷爷……等几位爷爷家送去,这是每年从未变过的规矩。
剩下的才是我们自己吃。
炖肉也是很隆重的。母亲把已切成10厘米见方大小的满满一大盆猪肉——有排骨、猪脚(肘子),还有肥肉块,差不多至少有1/3的整猪的量倒进大锅里。锅里放了用馏布包着的一包拳头大小的大料包。用柴火炖整整一下午。
快到傍晚的时候,肉可以出锅了,我们姐弟5人每人可以分得一整根排骨啃。两个小时的火候,排骨已经炖得松软入味,咬一口别提有多香了。自从离开没在家过年,我再也没有吃过一整根的排骨了。
年三十午饭过后,母亲便开始准备包饺子了。最经典的馅儿永远是萝卜菜的。也是头几天就准备好。
萝卜入冬后埋在地下,快过年的时候挖出来,有差不多要准备7-8根白萝卜。凉上半天,用笤帚扫干净,用“擦筒子”(一种削萝卜的擦丝刀)把萝卜擦成丝。
把满满一箩筐萝卜丝倒入大锅,柴火烧开。再用几桶冷水冲洗几遍。每一遍都要把萝卜丝用双手攥成一个球状。换水的时候再把所有的球倒进水里,这样反复几遍萝卜就洗干净了。最后的萝卜球会放入框子里待用。
包大包或者饺子时,取几个萝卜球剁碎,加入几天前就用酱油腌好的肉馅,再放点粉条,馅儿就调好了。
除夕午饭过后就开始包饺子,一包就包几个“面拍子”,一个面拍子能放差不多50-60个饺子。
包的时候大家齐上阵,有的揉面,有的擀皮,有的和母亲一起包。
饺子分为两部分,一半除夕当天晚上下,剩下一半母亲一个人包的(因为母亲包的饺子都长得一样,里面包了硬币看不出来)留着第二天一大早下,这一半里会有2-3个饺子里包了钱币。
包完饺子,无论什么时间都要下锅煮。
这时,一边母亲端着饺子准备下锅,另一边弟弟早已把准备好的鞭炮摆好,只等爸一声令下,饺子下锅,鞭炮点燃。
基本上那天下午,方圆几十里都是鞭炮声。听着周围鞭炮声响,自家也会紧张起来,不想甘落人后。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完,饺子也熟了。
晚饭就是吃饺子了。
吃完饺子,洗头洗澡洗脚,大家都收拾完之后,晚上20点,一家人围坐在桌上旁看春节晚会。这是每必看的节目。
第二天一大早,5-6点钟父母已经起床下饺子了,照例是与鞭炮同时进行,父亲点鞭炮,母亲下饺子。
我们每次都被鞭炮声惊醒。
我每次起得比较晚,硬币早就被起得早的人吃出来了。
父母吃完早饭,就和妯娌结伴去给爷爷奶奶们磕头拜年。我们吃了早餐饺子后,一般约了小伙伴逛街,当时镇上有一个游玩的景点——我们称之为“大方上”,差不多每年都去那里,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聚来,很是热闹。
正月初五叫破五,中午也会吃饺子。
从初二到正月十五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有时候在家还会赶上请新媳妇吃饭。就是年前刚过门的新媳妇,亲戚邻居过年时就会请到家里来吃饭。我那时还陪着吃过几次饭,不过我一向内向不擅言谈,所以并不喜欢陪席,妹妹到是这方面很在行。
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大人小孩齐发动,全村人都会出现在大街小巷,看烟花,点蜡烛,打灯笼,追孔明灯。
小孩子有灯笼的点灯笼,没有灯笼的点一支蜡烛在手上结伴走街串巷。
正月十五一过,就到了开学的日子,大人也开始准备春种的事情。
这一个热闹的新年算是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