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1.龙兴
西辽河流域有近万年的文化史,先后孕育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红山文化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聚落数量和规模远超以往。早期的红山文化吸收了本地区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了以筒形陶罐为代表的器物类型和压印“之”字纹为代表的纹饰系统,延续了以自然和生物崇拜为重要内容的信仰体系,将龙崇拜推向成熟。
2.融合
红山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保持着长期交流关系。对周边文化因素的吸收与利用,促进了文化发展,扩展了陶器种类,丰富了器物制作和表现方式。圆底釜和彩陶的器物造型、制作技术均源自黄河流域,最终被红山文化吸收,成为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红山文化中显示了南北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因素共存共融,孕育出新技术与新概念,为红山社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3.崇祖
祖先崇拜在西辽河流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红山文化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红山先民将祖先作为偶像崇拜,所制人像材质多样、工艺精湛、大小有别,不仅出现在居住区的房址内,也供奉于神庙等礼仪场所。位于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坐落在规模宏大的人工堆砌台基之上,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群像,为其他遗址所未见。“女神庙”神像地位崇高,代表了红山先民共同崇拜的元祖。
4.敬天
天地崇拜观念与红山文化农业文明走向成熟密切相关。红山文化先民为祈求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筑坛祭祀天地,通过观测天象,掌握自然规律,获得天文知识,形成系统的天地崇拜观念,遵循相同的祭祀礼仪规范。
5.玉礼
西辽河流域早期玉器出现于8000多年前,传承至红山文化晚期,数量明显增多,种类大为丰富。红山文化玉器源于实际生活的饰品、工具与武器,现实存在的生物以及幻想产生的抽象或变形,制作和使用表现出一定的规范,玉器作为礼仪载体,寄托了红山文化共同的精神信仰。红山文化开创出中国史前玉器的鼎盛时代,形成了系统性的玉礼制度。
6.尊王
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特有的埋葬形式。大冢建于山冈之巅,层层叠起,如同后世“山陵”景观。积石冢群、单个冢排列有序,等级分明,反映红山文化金字塔式分层结构,凸显了墓主人“独尊”的王者地位。
红山文化文明考古成果,证实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总体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篇章,需要我们弘扬和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