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课程中,也透过案例跟大家分享,但介于大家的提问,我就这3个思维维度再做一次补充。
01、练习的目的
这三个维度,是在我们大脑被卡住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打开的思维视角。也就是说,我们初学者去练习的时候,更多的关注是:我们有没有形成往3个维度思考的可能性,而不是纠结答案的唯一性。
举个例子来说:
盐,它的相关性和相反性是什么呢?
有人说,糖是盐的相反面,也有人说,糖是盐的相关面,因为都属于调味品。那这时候,有没有标准唯一答案呢?
我们训练的目的,是拓展思维视角,我们做分类的时候,有没有观察到,我们是透过哪个维度来进行判断的?进而了解到,有时候事情不是绝对的,我们理解的事情可能在他人眼中是另一回事,从而进一步了解人与人的思维是非常不一样的,沟通上,我们要确认大家是否都在一个层面,一个维度上思考。因为你有这个意识,才会在今后,思维上更保持拓展和接纳,因为你知道,事情本身就有很多的可能性。
02、相关、相反、相近,到底如何定义?
举例来说,以烧菜这个场景,羊肉,就会想到猪肉、牛肉,他们属于同一类,可以理解成相近性。相关性是什么呢?比如锅碗、铲子、灶具等。他们和羊肉不是同一类,但在这个场景里是相关的物品。那相反是什么呢?以羊肉为例,如果我们用荤素的角度,羊肉的相反面就是蔬菜,如果我们用红肉白肉的角度,相反面是鱼肉等。所以相反面,不是唯一标准的固定值,是和我们如何看待有关。我们的思维侧重在哪里,你能看到多少个维度,也就是你能透过多少个视角来理解它,这才是重要的。
当然,从语义学上来说,相反和相近,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反义词和近义词。我们小学所掌握的词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很多人证实的公理,就像黑与白,阴与阳一样。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我们想到的内容,在没有经过多数人验证的情况下,他们的视角可能是多样的。就像盐和糖的例子一样。没有那么绝对。和我们的视角有关,和我们的知识储备有关。
03、我们练习的价值在哪里?
1、掌握这3个维度的思考。比如,你以前惯性的思维是相关性,你从没有思考过相反性。那么这个练习,就让我们打开新的视角。
2、透过我们的练习,尽可能多得找到看问题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以前判断一个事情,只以一个角度,而我把这个角度当成全部。所以,我认为我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但其实,就像羊肉的例子,它的相反面有多个维度。我们是不是可以透过练习,找到更多的维度,而不是仅仅纠结在对与错上,有时候没有绝对的唯一答案。这需要很多人不断的验证,比如数学公理:1+1=2,在被验证之前,数学家们也是做了很多证明,最后发现是这个唯一答案的。所以,请大家看重的是我们的视角有没有打开,打开多少维度,而不是纠结我的答案对不对。
3、由练习的内容,了解我们的知识面,不知道可以学习起来。也就是说,如果我对于一个事情,只能想到一个维度,想不到其他视角,那么我是不是需要补充一些知识呢?比如,还是以羊肉为例,如果我只能想到蔬菜这一个维度,有没有其他分类视角呢?如果是一个营养学家,他会告诉你蛋白质、营养素等维度,如果是一个美食家,他会告诉你这两种食材可以做哪些菜,各有什么风味。
以上,是我想透过文字跟大家做的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