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么选择?究竟是做别人告诉你这样才是对的的事情比较重要,还是做遵从自己的心的事情更重,一个人到了命运的路口到底应该继续朝哪个方向走,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课题,说实话,我想来想去都觉得,每一个抉择都那么艰难,那么不确定,谁的目光能那么远,在抉择的时候就看到故事的结局?
最近我也在工作中遇到了棘手的事,一边沟通一边被气得半死,即便你理解每个行业里的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理解是一回事,轮到自己面前,做起来就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在沮丧之余,只能向有经验的好朋友取经,她的一句话瞬间点了我:“放下感情包袱,在工作中就把自己当做机器!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
听着好像很不近人情,但不得不承认她有她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职业性”。
仔细想来,我们纠结正是因为在面对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其实更应该多想一步,就是怎么样做不会把事情搞砸。
勇敢做自己,是很动听的话,但你仔细分辨,这句口号里并没有具体执行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自己,但我们并没有准备好承担做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做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句热血、激励人心的口号,恰恰是因为大多数人其实有一定的理性,能够识别生活的真相,因此大家都知道“我没有办法做自己”。真正能做到的人,的确很勇敢,或者优秀杰出,或者足够好运,但一定是极少数。做不到的人才是大多数,我们不必为此责怪自己,甚至为自己偶尔的怯懦感到羞耻,毕竟人这一生,就是会被很多人、很多事物所制约和牵绊。
如果此时此刻的选择不是最符合你理想的,如果此时此刻的选择不是最符合你理想的,但又暂时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和机会,不妨暂且忍受下来,摸索方向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精进自己,尽力去接近自己理想的生活,给自己偶尔说“不”的权利。
很多时候,我们短时间之内无法判断一件事情这样做对不对、这个选择值不值得,但我们可以选择把眼前能做的事做好,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做自己”其实是由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构成的,只要是你自己选择的,你坚持的,你承担的,那都是“你自己”。
做自己,遵从当下的自己的执行能力。遵从内心和做对的事都是选择,选择正确与否当下无法判断,做了就不必自责,不做也不必愧疚,这也是自己,我所见即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