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2018》这本书还是当时孩子暑假来上海时我们一起在新华书店看的,
后来竟然在长宁图书馆借到了
今天读完,书真的很好,能帮助我们从一些小的变量上整体把握目前社会的一些发展趋势。
【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何帆教授,何帆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也是熵一资本首席经济学家,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写作背景】
把2018年称为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或者新的发展之年一点不为过,这一年中国经济遇到了各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中美贸易摩擦、新旧动能转换,核心科技竞争、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等等。何帆教授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计划利用30年的时间,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本,来记录中国经济史上这段最激动人心时刻发生的故事。因此后面还会有《变量2019》、《变量2020》。。。。。。。
【全书架构】
全书一共五章内容,第一章阐述了自己的方法论,采用的预判未来、展示历史面貌的方法;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是阐述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变量: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
【主要内容】
第一章:方法论阐述
开篇何教授告诉我们如何像观察树木一样观察历史,比如中美贸易摩擦只是一根树枝,而中美关系才是树干,全球政治格局才是森林,贸易摩擦本身并不值得恐慌,而中美关系出现转折才值得我们高度警觉,再往深层看是美国民粹主意带来的国内政治撕裂以及对未来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何教授的方法论是: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从小趋势入手,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并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帮助我们去体察母体这棵大树的生命力。因为历史归根结底是由慢变量决定的,慢变量是一种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的趋势,慢变量才是牵引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新中国只有第一产业,是工业化造就了第二产业、城市化造就了第三产业、技术创新改变了所有产业的面貌。
而2018年最重要的5个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未来的时代,小众才是主流。
第二章:技术赋能
关于“技术创新”大家其实都有个误区,一说科技创新就是全方位颠覆式的创新,一定做到人无我有的才叫科技创新,其实不然。除了极少数石破天惊的突破性技术以外,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在已有技术上的“混搭”,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把已经存在的技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式重新搭建起来即可。比如汽车就是“内燃机+马车的车厢+轮子”,比如无人机就是“飞行器系统+地面保障系统+通信系统+载荷系统”而已,这就说明了技术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懂得技术拆解,这就像孩子们玩乐高玩具一样(现在想想三宝学的机器人其实就是这种技术拆解思维)相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寻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寻找合适应用场景的三个步骤:选择、适应、改造。
选择:新技术往往有很多应用场景,因为越是前沿科技,分叉越多,选择的难度越大。从无人机的逻辑来看,最好的场景是西部棉花产区的植保无人机,可能距离新科技越远的地方,新科技运用的场景越广泛。
适应:每一个场景都是独特的,每一种市场需求也是独特的,要让技术应用于特定场景,就必须保证技术去适应环境,能够适应环境的技术才能生存下来。
改造:一种新技术成功并不难,难得是这种新技术能够带动更多的组织变革,生产变革甚至制度变革,创造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最后何教授还列举了美国汽车工业崛起的案例,促使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革命性创新的并不是发动机这样的核心技术,而是流水线这样的应用技术。因为美国国土面积大,加上美国追求速度的市场性格(比如爱吃快餐,食品单一),汽车在美国是必需品,汽车工艺追求的是标准化;而欧洲面积较小,城市间距离较短、公共交通发达,加上欧洲等级森严,买车的都是富裕家庭,汽车工艺追求个性化、精细化,流水线这样的应用技术只能在美国兴起,因为这种技术性格与美国市场相匹配。
第三章:新旧融合
互联网是新、传统行业是旧,传统与创新相互竞争、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旧的时代。汽车行业是工业化的代表,也是传统行业最坚固的阵地,互联网行业善于应用大数据,但是传统行业的优势是小数据,比如汽车行业的制造工艺、制造流程、安全性能等等;互联网行业精通面向消费者的技术,但传统行业精通面向生产的技术;互联网行业吸金能力令人惊叹,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单靠资本就占领市场。
2018我们突然发现,新兴产业的战斗力可能被我们高估了,传统行业的战斗力也可能被我们低估了,老兵不死,只是穿上了新的军装,改变了作战的方式。传统行业可以利用传统加上新的技术,重新发挥魅力。曾经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已经减速,看似穷途末路的传统行业又出现了转机。新旧势力在实业的框架内冲突、颠覆、建设、重塑,而这一框架本身再也这种冲突融合中发生变化,2018年,我们感觉到其实新与旧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
第四章:自下而上
当我们还在关心房价走势的时候,其实城市正在悄悄的发生一场革命,城市化进程不会停止,但过去自上而下,飞速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过去的城市是单核城市,未来的城市会变得扁平化,没有中心,会有更多的都市圈,同样也是多核的,就像现在的珠三角都市圈,已经淡化了核心城市形成了广州、深圳、香港多核发展。
但有城市“扩张”就会有城市“收缩”,2007年-2016年中国有84个城市出现了人口收缩,只有那些保持开放性的城市才能更好的实现“精明收缩”。何教授还列举了义乌的例子,义乌在过去几年经受的产业转型压力,不亚于任何一个内地城市。但义乌的企业善于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通过强大的信息渠道相互交流,高效的试错,经济形势越差,义乌和全球经济抱得越紧,始终保持它的开放性。
此外,城市还在发生一场“颜值革命”。互联网印发的小而美的创新,使得城市中的老城、旧城、城中村成了新的城市名片,更容易从这场“颜值革命”中获利,网红打卡地,特色酒吧、民宿等等。过去互联网依托城市发展,但互联网崛起之后会让城市发生巨大的转变,城市的空间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位置、位置、位置”的房地产”金律“将不再适用。
第五章:重建社群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重建社群才能更好的发现自我,人们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何教授观察到的小趋势:在某些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由于条件的变化和核心人物的推动,原本松散的社群开始自发组织、自发成长。虽然重建社群的力量还能弱小,但假以时日,这种力量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
何教授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北戴河海边的一个小镇,住在这的大部分是北京过来的,他们生来是平等的,而不是通过努力变得平等,因为有了平等,才有了平等社交的基础,他们一起踢球、一起表演话剧、一起写家族史。另外在四川偏远的山区,有这样一所小学,这里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从正常、健康的家庭走出来的,但他们远比城市的孩子阳光、自信,没有攀比、没有霸凌,没有孩子戴眼镜。那些对留守儿童有误判的人,是因为他们错误的理解了教育理论,特闷认为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一定会变成问题儿童,所以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
这本书内容到此已经梳理的差不多了,何教授利用“鹰眼模式”从一些慢变量小趋势中去把握细节,以小见大,研判未来的社会走势,无论是角度还是观念都标新立异,值得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