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腻了心灵鸡汤,
也尝惯了心灵砒霜,
纵使偶尔惊现的心灵巴掌,
依然打不醒我这执迷不悟的偏执狂。
——白子枯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那么多诗歌、散文、小说,依然改变不了刻在骨子的逗逼气质。
我想,就这样当一个逗逼挺好的。不是有那么一句格言嘛,逗逼青年欢乐多嘛!
闷骚气上来时,听风饮酒,顺便吟诗一首,大有与古代的文学大家一争高下之意;
忧郁气上来时,一言不发,静静的捧一本《金瓶梅》……哦不是,静静的捧一本《名人传》,看西门大官人……不不不,看文学巨匠在他们的时代是怎样挣扎前进的,而后引申到自己,看有何可以借鉴之处。若是有,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没有,也是无伤大雅;
当然,作为一个逗逼气质深入骨髓的文艺青年,肯定会有其他的气,比如,起床气上来了怎么办?
当然是啪啪啪!不要想太多,我说的给自己几巴掌,这样就可以清醒一些,也不至于迁怒别人嘛。
这些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气,但是,要是脾气上来怎么办呢?
此时就要用到一个当下的流行语:脑子是个好东西。当你感觉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你便可以记忆一下一句箴言:当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秒的幸福。
这其实是一句近似废话的心灵砒霜,但是很有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他的理智是所剩不多的,这个时候一般的克己方式其实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这一句心灵砒霜所能做到的是什么呢?它会给予自己的内心一个缓冲期,有了这个缓冲期,你再回头去处理那个让你愤怒的事情或人时候,就会稍微的理智一点了。
而这稍微的理智,就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最后即使不能皆大欢喜,至少也不会不欢而散不是么。
引用上文的话,逗逼青年的文艺气质当然不止于此。这就要讲到标题上了,毕竟罗里吧嗦的说了这么多,要是再不写一点,估计要成为标题党了。
那么缓行如诗到底是何居心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人生如棋,我愿为卒,行动虽缓,可谁曾见我后退一步?
人生在世,生命悠长者,也不过区区百年,而大多数平凡人类,在八十至九十岁时便与世长辞,与此同时,除去人生懵懵懂懂的幼年,人生能为自己所掌控的时间,不过区区六十年左右。
那在这六十年里,你虚度也罢,奋斗也罢,你所拥有的时间总是“滴答滴答”的、毫不留情的一步一步的流逝。
有的人,为了留住时间,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丝毫不敢浪费任何的时间,生怕自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伟大意义,终其一生,纵使繁华,也不过是眼前苟且;
有的人,毫不在意时间,旅行、冥想、思考不过是家常便饭,视时间如无物,认为有限的人生就应该如此度过,终其一生,纵使洒脱,却也是悬挂远方;
那怎样才能称之为缓行如诗?
缓行者,是为不急功近利。
通俗一点解释,就是你一定要努力,但是不要着急。虽然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但它确实能解释我的一部分意思。
我所理解的缓行,是在努力的前进的路上不要忘记了沿途的风景。
追本溯源,你的努力是为的什么?实现自己的伟大意义?
要是有人这么说,我绝对嗤之以鼻,这个世界上生来就为了实现自己的意义的人几乎没有。而生于我们的之前的先驱,全都是时代造就的。
而我们所谓的努力,最终的目的不外乎为了满足。
满足口腹之欲,抑或满足心灵的空虚,而为了这份满足,我们可以去大风大浪里喝水呛气儿,我们可以不断的披荆斩棘,以期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达到身心的满足感。
但是现在的许多人却像是机器一般,就像相声演员张鹤伦在一段相声里讲的:“吃饭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加班加班加班加班,死了”,仔细想想,觉得真是可怜,人生就这么被局限在三点一线,像流水线一般被裹挟前行,连一丝一毫的时间都不肯慢下来看一看沿途的风景,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呢?
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才是。
如诗者,就仅仅是如诗。
正如文中所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嘛,活一世,总要有些书卷气傍身的。
不为升官发财,仅仅是为了让这苦短的人生不那么无聊罢了。
福尔摩斯说过:没有什么比无聊更能损害我的健康的了。于是他用他卓绝的头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我们做不到这么伟大。确切的说,我做不到这么伟大,我喜欢福尔摩斯,不代表我会用相同的方法让自己不无聊。
而我所能做到的不让自己无聊的事只有一件
就是读书。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当然这是比较绝对的一种说法了,毕竟读书不能带给你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我需要的也不是实质性的东西啊。
我读书,仅仅是为了满足我内心的需求,让自己精神愉悦罢了。
所以我想读,我就去读了。
渐入佳境,如诗如歌;身临其境,如痴如醉,这有什么什么不好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叫白子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