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很多人开始写作只是想提高个人能力,获得个人成长的最大化。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著书立说应该是写作者写作内容最大价值的体现。作为图书出版从业者,我想从出版编辑角度跟大家聊一下写作 。
我们都是写作者,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写作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在我看来,除了倒逼输入,增加多维度竞争力等显而易见的功能性的价值外,更深层次的,是给我们更强大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让我们获得自信、意义感和成就感;能帮助我们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那对于刚开始写作的伙伴,我的分享有几点:
关于写作
第一部分:定位
包括写作类型和文字风格。我觉得,每一个想要认真写字的人,都要试着找到自己的定位。
对于新手来说,开始找不到自己特定又精确的领域也不要着急,但要有在写作过程中要有摸索着定位的意识。这显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过程,我的建议有四点:
1.不怕试错。你可以多做尝试,也就是“试错”,因为初期试错的成本很低,当你写过一部分文章,你会自己感受到,哪一类的内容写起来会更得心应手,更有价值,自我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用这种方式圈定擅长的领域和题材。
2.写作审美。去观察和分析你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看的书和文章,一般情况下,如果用审美来类比,这就是你的写作审美了。跟着自己的审美去定位写作风格。
3.梳理清楚你写作的意义。梳理清楚你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学习?还是出版作品?还是提升职场竞争力?不同的目标应对的是不同的定位。
4.按照图书框架规划写作体系。我建议即使没有出书计划,也按照创作一本书的框架去规划练习自己的写作体系,看书时多拿出一些时间研究目录,会很有收获。
第二部分:找到你的个人风格
在写作中找到自我风格,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有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朴素的表达很重要。对于初始阶段写作的人尤其是这样,如果最初就追求比如修辞这一类写作艺术的价值,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也很可能会让自己受挫。
第二个层次,找到适合的文字风格。在定位的那一部分我们有提到,适合的风格一定是你喜欢的,再写的过程中,让你觉得舒服和流畅,且有成就感的部分。或许文笔不重要,但风格对于创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认知领域的需求。你是一个写作者,当读者在读到一段文字时,马上说出这是你的作品,这将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具有个人化的风格是需要自己不断推敲、审思和积累的。我们知道,阅读量大的人,写作就会更加轻松,也更容易写得更好。因为好的作者一定也是一个热切的读者。他们吸收存储大量字词、成语、语句结构、比喻和修辞技巧,对於这些元素怎样协调、怎样冲突, 也有敏锐的触觉。
当你看到一个句子的时候,你会想,这句话,这件事,如果是我来写,我会怎样表达,那就是你的潜藏的风格意识在起作用了。风格之所以对我们很重要,这是自我思考和积累的过程。你即便去模仿,也不可能完全学会,因为每一个人的文章背后,其实藏着他所看过的书,和经历过的事。是非常个人化的。
第三个层次,这其实更应该算在有了风格的基础上如何算写的好?——引起共鸣。很多写作名家在提到评判好作品的标准中,都有谈到好的文章,贵在“触发”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引起共鸣。让读者受到触动。或许只是文章里的一个场景,又或者是一次心思电转的小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章让人印象深刻,而有些文章让人看完就忘。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经了然于他内心的东西。所以说呢,即便你在一篇文章读下来,并没有获得表面的一二三四那些功能性的价值,但让你触动很大,作者写出了你想说的话,这就是很大的价值了,因为,它让你更加了解了自己。
关于出版:
大家对出版社如何出版一本书会很好奇,如果你有出书的计划,我简单分享下图书出版的要素。
最先要了解的是选题。简单来说,就是你计划出版的图书的构思或规划,包含标题、大纲、内容简介、读者对象等要素的分析。一般个人出书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先有选题
根据选题,制定出一个框架和大纲。再下一步就是创作内容,根据自己设定的领域和定位进行。下一步就是写了,你可以制定出写作节点,比如12万字的书稿,6个月完成等等。
同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如果有一些出版社资源大家可以开始尝试着联系编辑去投稿。 也就是说你已经有了大纲、样章和整体的选题介绍可以投稿了。
第二种,先有作品
先有作品。就是可以先完成创作积累,在写作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同时去出版社投稿,或等待出版社编辑抛出橄榄枝。再根据编辑的专业意见作选题的策划,内容的集结整合,然后出版。
这种形式也很多,比如藏地密码最初就是发在天涯上的一个故事,被读客编辑发现,成为了超级大ip等等。包括很多自媒体人,都是先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写,写的好了,影响力大了,自然就会有出版机构约稿出版。这一种形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带流量。当你的平台足够有话语权了,出版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对内容的要求
对于稿件内容,编辑看重有几点要素,其实这不仅对书稿,对每一篇文章的写作同样适用。
一篇好的文字,有两个要素很重要,一是功能性,一是娱乐性。也就是既要有用,又要尽可能可读性高,读起来让人轻松愉快。
关于出版流程
我做了一张图,基本包含了图书出版的流程,包括选题申报、选题评审、稿件初审、编辑与作者反复沟通策划方案、打磨稿件、版式封面设计、三审三校、申请cip、下场印刷及入库发行、营销等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如果有人有出版需求,我可以发一个出版社选题申报表,根据相关的要素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应该会比盲目去写更有的放矢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你真的想出书,越早有编辑介入越好,写书虽然是很个人化的私事,出版却是市场化行为,如果写书之前就联系策划编辑,跟他一起探讨主题、读者定位(切入角度)、风格、目录以及样章,你会少走很多弯路。
关于出版,大家有任何问题欢迎私信联系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感谢大家付出时间来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