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能说走就走。
GQ实验室在一篇名为《当代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怂》的推文里,有一条是这么说的——
现在的年轻人怂得啊,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存在的。”
理由是没有存款,怕社保断了,担心养猫没人照顾等等。
但我想说的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存在也好,因为这和跟个团,除了人多一点,其他也没什么区别。
虽然「说走就走」听起来文艺自在又洒脱,但对于旅行这件事情,真真洒脱不得。
大学那会儿,对旅行尤其的向往。
什么《打工旅行》、什么《背包十年》、《不去会死》,《迟到的间隔年》《我的青春在路上》《我就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这一类的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又是《旅行》又是《旅行的意义》,《平凡之路》还有《远走高飞》循环了一首又一首,关于旅行的电影,比如《走进荒野》《荒野生存》《等风来》等等,刷了一部又一部,鸡血是打了一遍又一遍。
从图书馆借了目的地的《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终于在一个暑假出了门。
没有文化,也没有苦旅,更没有钱,所以只有穷游。
第一次一个人背包出去浪,新奇,刺激是最大的感受。最后有惊无险地回来了。
相机里多了几千张相片,微信列表里多了几个驴友的联系方式,微博上多了一些关于旅行风景的动态,我想这就是那一次说走就走的所有收获,没了啦。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朋友》里说——
人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很明显,对于旅行这件事情,我没那么幸运。
毕淑敏说,
旅行使我们谦虚。”
但是我却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虚荣感。虚荣于,我可以一个人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虚荣于,能够独自一人跨越国界,在异国他乡浪得自得其乐。虚荣于,每拍下一张照片,就证明自己已经到此一游了。
现在想一想,真是....幼稚又矫情。
旅行,是郑重的。旅游才是轻易地说走就走。所以不要轻易地去旅行。否则,除了片刻的娱乐,一无所获。
自从三毛的出现,从她的作品里,我渐渐明白了怎样去完成一次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旅行。
每个旅游团,都有一到两个导游。他们负责团员在旅游过程中的一切,包括吃什么喝什么、住哪里、下一个要去哪个景点等等。旅游的作用,更倾向于物质层面的享受。仅此而已。
旅行也需要导游,但是我更愿意称之为「向导」。这位向导需要我们自己去准备、去打造。
不仅仅在于要准备几套衣服,要不要带防晒霜和拖鞋等等,这些只能叫「攻略」,攻略的作用仅仅和上述旅游团的导游是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向导」。
知乎心理学大V采铜在《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里,为了说明一个事件的半衰期也有个体差异,也与具体完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有关。就举了一个“旅游”的例子——
有些人旅游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会做足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又细致入微,仔细观察当地的风物,并认真撰写游记,那么对他们来说,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会很长了。”
在旅行前做足功课,就是打造「精神向导」的过程,包括对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地理的了解和研究。
在「精神向导」带领下的旅行过程,你也许会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缺一不可。
于是,你也能理解毕淑敏说的——
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天地何其寂寥,峰峦何其高耸,海洋何其阔大。旅行中我也知晓了死亡原不必悲伤,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以另外的方式循环往复。”
于是,你也对三毛关于旅行意义的阐述表示深深地认同——
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
因为你也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