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交兵:陈庆之如何创造军事奇迹? 侯景之乱:一个降将如何搞垮梁朝?

知识点一:南北交兵:陈庆之如何创造军事奇迹?

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

南方在军事上,是有先天不足的。

这个时代的骑兵战术,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战马的身上,装备了马镫、更符合人体力学的马鞍,还有铠甲。骑兵的战斗力,是西汉时匈奴那种游牧骑兵望尘莫及的。

而南方根本缺少战马,南方的政权,一直在想方设法寻觅马匹的来源,可惜再怎么找,也是杯水车薪。

当然南方也有优势,一是水战,二是守城。不过这两点优势,主要都只能用于防守,很难进攻。

整个东晋南朝,如果南方也曾经有一丁点儿统一北方的机会,就是东晋末年(416年)刘裕的那次北伐。

这是唯一一次所有对南方有利的因素凑得那么齐:

一方面,淝水之战后,北方大乱了二十多年,衰落到了极点,没有强有力的政权;

另一方面,南方刘裕指挥下的北府军百战百胜,战斗力处在巅峰期。等到南宋的时候,辛弃疾去镇江,为什么要寻访刘裕小时候住哪儿?为什么要特别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因为南方对阵北方,刘裕的赫赫武功,实在太难得了。

但最终刘裕还是担心后方不稳,半途而废回去改朝换代当皇帝了,这个机会也就永远错失了。

不过刘裕还是给南朝留了一份可观的遗产。

在东部大平原上,大体由西向东流淌的三条大河,从北往南依次是:黄河、淮河、长江。之前东晋和十六国,大概相持于淮河一线。刘裕时代,南方政权的疆域大大向北推进,南朝的北方边境已经接近黄河了。

刘宋:淮河两岸的僵持

刘宋的时候,南方的军队一方面是连连失败,另一方面也能不断给北魏军队造成重创。所以双方拉锯的战线,慢慢就回到了淮河一线。

南方的军队如果过了淮河还想继续进攻,基本就是给北魏送军功章去的。

但北魏军队过淮河也很冒险。长江水面宽阔,他的骑兵是没办法过江的。这时刘宋的水军可以沿海北上,进入淮河,让你过得来回不去,这样就把北魏的军队困在长江、淮河之间。

这种情况下,刘宋军队只要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守住江淮之间的几个军事重镇,让你北魏军队要么就在陆地上挨饿,要么你就下河和我打水战,这就优势在我了。

所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那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看起来嚣张,但实际上北魏的损失也很大。史书上说他也是兵力死伤过半,让鲜卑人对他非常不满(“士马死伤过半,国人并尤之”),所以后来他也不敢再发动这种一直打到长江边的攻势了。

当然,南方这个防守战术要见效,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江淮地区要穷。

秦汉的时候,江淮是非常富裕的,经济远远比长江以南要发达。早年间,江北看江南,是有点俯视的,有一种经济、文化上的优越感。这个时代,江北、江南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很多东西会和过去反过来,这是后话,以后再说。

于是北魏就把进攻焦点放到了哪里?山东半岛那一片。

这是当年南燕国的地盘,当年刘裕灭南燕,把这里拿下了。

北魏靠猛攻拿下了山东半岛。这时北魏的统治还特别野蛮,占领这里,就要把这里的人变成奴婢。

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能逃的,都逃到刘宋地界去了。这些人长期在北方,打不过北魏的骑兵,逃到南方去,还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们依附了一个将军,就是萧道成。

所以北魏攻取山东半岛,成了萧道成的南齐能够取代刘宋的一个重要原因。

萧齐:相对和平

南齐的时候,大体是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忙着北魏自己的改革。

这一时期,南北方战争规模相对比较小。

孝文帝有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远征,孝文帝以南征为名,把百官和大部队拉出来,然后就迁都洛阳了。

迁都洛阳之后,南北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和原来的首都平城不同,洛阳的地理位置,是相当靠近南朝边境的。南朝是绝对没有能力去威胁平城的,但是打到洛阳,咬咬牙发发狠,并不是没有可能。当年东晋的时候号称“三复洛阳”,好几次把洛阳夺回去,现在南方政权未必不想再尝试一下。

也就是说,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南边的国防压力变大了。

但当然也有对北魏有利的一面,就是迁都洛阳后,整个政府组织采用中原模式,军队也开始中原化。不再是主要就靠骑兵呼啸扫荡,劫掠地方的物资,而是组建步兵兵团,发展后勤体系,可以打长期围城战了。这意味着什么?对淮河以南,北魏本来只能抢了东西就走,从此可以追求长期占领了。

而南齐灭亡前夕的动荡,又给北魏送上了一份关键性的大礼:公元500年,淮南寿阳的守将,向北魏投降,献上了寿阳城。

寿阳也就是寿春,是战国时楚国最后的王都——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而且应该是十大发现里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应该也就是楚肃王的墓,就在这里。

秦汉魏晋以来寿阳一直是重镇,现在,北魏轻轻松松拿到手了。

从此,寿阳城成了北魏扎在淮南的一颗钉子,也是扎在南朝皇帝心里的一颗钉子,让他想起来就心头发紧。

萧梁:南方的艰难反击

这就是梁武帝要面对的新形势。

这位“菩萨皇帝”在位期间,和北方打了不少仗,别说,有几次表现还不错。

公元505年的大举北伐,虽然丢人现眼了,但下一年的钟离之战,梁朝的军队,表现就可圈可点。还是南方的两大传统优势,第一守城能守住,第二水军能反击。这一仗从公元506年十月,打到公元507年三月,北魏大败,梁军取得了一次南朝的空前胜利。

接下来几年,南北交兵又是互有胜负,到公元514年,梁武帝开了一个巨大的脑洞——修浮山堰,想水淹寿阳城。

虽然最终失败了,而且造成了巨大灾难,但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好几个当时的世界第一,而且积累的技术经验,对后世很多事影响深远。这是中国的水利工程史上,必须要重重记一笔的事件。

之后打打停停,到公元526年,梁朝终于收复了寿阳。随后梁武帝以寿阳为治所(行政中心),重新设置南豫州。

说实话,能取得这么重大的胜利,不是梁朝强大,而是北魏衰落得更快。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不过三十多年,北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公元523年北魏六镇之乱,公元526年梁朝收复寿阳,前后关系很明显。

公元528年,北魏河阴之变,北魏皇室和朝廷百官被屠杀了两千余人,其余的北魏宗室和高官成了惊弓之鸟,很多人向梁朝投降。这一年十月,梁武帝以护送一位北魏宗室回洛阳的名义,又进行了一次北伐。

按说,这确实是一个对北魏“趁你病,要你命”的好机会。

不过梁朝也是一个结构非常松散的状态,很难组织一支太像样的大军。梁武帝这时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也没有刚当皇帝时的雄心了,只派一个文官出身的陈庆之领兵,带着七千人就北上了。

结果就是这支军队,打出了奇迹。

陈庆之就以这七千兵马,转战千里、所向披靡,尤其是攻打荥阳(今河南荥阳)一战,突袭立足未稳的魏军,一举击破了北魏的三十万大军。

这之后北魏军队就吓破胆了,荥阳往西就是著名的虎牢关,虎牢关的守军不战而逃。破了虎牢关,洛阳城就近在眼前了,北魏皇帝不敢留在洛阳,仓皇北逃了。

就这样,陈庆之这一支偏师,直接把北魏的国都拿下了。

由于陈庆之和他的部下都身穿白袍,当时洛阳传开了这样一首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前后47战,攻城32座,所向无前,战无不胜。

陈庆之的辉煌战果,主要来自南朝方面的记录,所以历来有很多人质疑陈庆之北伐的战绩存在注水的情况,南方在北方面前受气多少年了,难得有个胜利,那不得好好吹一吹。尤其是,陈庆之书生出身,据说“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射箭不能把小木板射穿,骑马也不大利索,如此文弱而能在军事上建立奇功,太适合文人代入了,那就得帮他吹啊。

古代史上,无论中外,一个腐朽的大帝国,既有庞大臃肿的行政组织又实际上组织瘫痪,几千万人口、几十万大军,战斗力却无限接近于零,是屡见不鲜的事。

而陈庆之统率的七千人,不是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他们到了北方后,就烧杀抢掠,实际上和匪帮也没什么区别(“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一个背井离乡的匪帮,没有当逃兵的可能,一旦失败就是死路一条,反而战斗力会最大化。

所以陈庆之才能创造这个军事奇迹。

而当北魏被伤害到一定地步之后,它的行政和军事组织,有一部分又被重新激活了,又有了战斗力。这时候暴露了陈庆之这七千人的上限也就在那里,很快全军覆没。陈庆之假扮成和尚,逃回了南朝。

这个就是有过组织和从来没有过组织的区别:从来没有组织的,要学会组织很难;而有过组织的,瘫痪后重新激活有可能比较快。

不久后北魏又分裂成东魏、西魏,彼此攻战,又成了两个都非常高效的军政组织。

但当时梁武帝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陈庆之的这些胜利,很可能让他从此高估了南朝的实力。陈庆之最后虽然败了,但是他毕竟就七千人,就能如此重创北魏,说明我们南方人还是很能打的。

陈庆之南归之后,被梁武帝委以重任。他的军事才能并不神奇,但他是个优秀的将领,这还是没有疑问的。后来他又和北魏打过不少仗,战绩仍然很不错。

陈庆之生平的最后一战,是公元536年,击败了东魏的侯景。这件事也可能给梁武帝一个印象,侯景不过如此。

三年后,陈庆之去世。

九年后,侯景向梁武帝投降。

梁武帝很高兴,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这边也是一个既有庞大臃肿的行政组织而又实际上组织瘫痪的腐朽帝国,而侯景的部队,将成为那个背井离乡的匪帮。





知识点二:侯景之乱:一个降将如何搞垮梁朝?

公元547年,掌握东魏实权的高欢去世。东魏大将,控制着河南地区的侯景,向南方的梁朝投降。

因为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灾难,所以传统史书,都把梁武帝接受侯景投降,描述为一个蠢决定。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历史的底牌,只观察公元547年的天下形势,大概应该承认,梁武帝接受侯景投降,难说有什么大错。

侯景投降,献上的土地,正是南北对峙一百多年来,南朝一点点失去的。如此轻而易举全部收复,这个诱惑实在太大。

何况梁武帝也并不真的信任侯景,他表面上派出军队接应侯景,实际上是想借机把原来侯景控制的东魏地盘拿到自己手里,于是梁朝就和东魏爆发了冲突。

其实失误的点在哪里?就是梁武帝对这事太重视了。

如果不是太重视,那么像当初陈庆之北伐一样,梁武帝可以派规模在一万人以内的部队,开到侯景的地盘。梁朝能打的将领和军队,还是有的,和东魏作战未必就会输;就是输了,后果也不严重。

梁武帝一重视,就会派梁朝的宗室成员作为统帅,而梁朝的宗室,这些姓萧的没有一个能打的。不能打也就算了,一旦他们出马,接受他们指挥的各位将领,就都知道打赢了主要功劳也不是我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并且众将各有各的山头,独当一面的时候还挺能打,凑到一起反而会习惯性互相扯后腿。

当时梁朝能看出来的人,有大把。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是谁也没法和皇帝说的。你谁呀,敢和皇上说不能用皇亲国戚?也太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了吧。

结果,梁武帝让自己的侄子萧渊明做统帅北伐,一打就败了,萧渊明做了东魏的俘虏。

侯景自己和东魏军队开战,打得倒是很不错,但是进入相持阶段后,侯景没粮了。

以梁朝的经济实力,如果愿意给侯景足够的后勤保障,侯景是绝不至于缺粮的。说到底还是虽然接受了侯景投降,但是对侯景也没信任。

于是,公元548年正月,侯景战败,带着残余的八百人,逃到了寿阳。寿阳城是淮河南边的兵家必争之地,是二十多年前梁朝千辛万苦夺回来的。但寿阳守将虽然是将门之后,却是个无能的公子哥儿,放侯景进城后,被侯景轻而易举夺取了寿阳的控制权。

这样,梁朝接受了侯景的投降,不但没有得到原来侯景治下的东魏土地,还导致淮南重镇寿阳落入了侯景手里。

侯景叛乱

夺回失地后,东魏开始和梁朝谈判,给梁武帝放信息:我不是抓了你侄子萧渊明嘛,如果两国和好,我可以把萧渊明放回来。

梁武帝特别看重亲情,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这就把侯景逼入绝境了,我背叛他,站你这边了,你俩和好了,那我算什么?侯景几次上书梁武帝,请求不要和东魏和谈,还给梁武帝的宠臣行贿,让他帮自己说话。这位宠臣倒好,贿是收了,说话就算了。总之侯景得到的都是打哈哈的回复。

为了确认梁武帝是不是真的打算出卖自己,侯景伪造了一封东魏的书信,要求用侯景交换萧渊明。结果梁武帝答复是:萧渊明早上回来,晚上我就把侯景给送去。

于是侯景知道自己在梁武帝心里算什么了。

事情到这一步,也怨不得侯景怨愤。从侯景投降梁朝开始,梁朝就一路给侯景挖坑,还各种歧视。侯景的身份,可能是羯族,也可能是别的,反正他是胡人当中都特别被歧视的一支,南方人和他打交道的时候,那个文化优越感是不得了。

梁武帝之前也接受了很多北魏宗室贵族的投降,那些贵族汉文化教养很高,梁武帝对人家也不错,这么轻易决定出卖侯景,也有歧视他的意思在里面。

于是侯景决定攻取南朝的国都建康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从寿阳到建康两百多公里,中间隔着浩瀚的长江,侯景只有八百人,凭什么能杀过去?

侯景开始在寿阳征兵。

投降南朝之前,侯景是经历过北方的血腥大战的,怎样激发人性中的恶,短时间内就集结一支邪恶的军队,他是很有一套的:你当兵,我就免除你的徭役赋税,而且,让不当兵的人给你当奴婢。你看上你邻居的漂亮女儿了,可是邻居瞧不上你,怎么办?那你来当我侯景的兵,邻居的闺女就是你的丫鬟了,来不来?

通过这种征兵手段,侯景的军队迅速扩充到八千人,当然,八千人仍然算不上多,再说长江天堑在那里,你过不去啊!

但是,侯景得到了一个关键的内应——萧正德。

梁武帝的六弟萧宏,还记得这个老六吗?特别腐败,他要造反梁武帝都不杀他的。

梁武帝早年没儿子,萧宏的第三个儿子萧正德过继给梁武帝为长子。后来,梁武帝有了亲儿子,当然就立亲儿子为太子。这个萧正德就有怨气了,为啥不立我?

说实话,这要搁别的朝代,像萧正德这种身份,夹着尾巴做人都来不及,但萧正德不,他就是觉得不公平,就投降了北魏。过了一阵觉得在北魏受到了冷落,就又回到了梁朝。

梁武帝这都没计较,还是觉得孩子受委屈了,继续对萧正德委以重任。

于是萧正德真的一直觉得自己受委屈了,他和侯景之间建立了联系,你来,我接应你过江。侯景则承诺,事成之后,我立你当皇帝。

于是,公元548年十月,侯景的八千人顺利渡过了长江,来到了建康城南的朱雀桥边。

朱雀桥,也叫朱雀桁(航),是秦淮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桥,过了朱雀桥就是建康城的南门朱雀门。因为魏晋南朝时期,要打南京往往是从城南发动进攻,所以朱雀桥朱雀门,就仿佛是南京城的奈何桥生死门。

所以唐朝人写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他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六朝的历史,这对他们来说是近代史啊,野草和鲜花下的土地,当年不知道倒下过多少尸骨,倾洒过多少热血。

当时因为有萧正德的接应,侯景的军队迅速突破朱雀门,接着势如破竹,包围了建康城的宫城——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的那个台城。

台城之围

打到台城,侯景就打不进去了,说穿了他也就这么点兵力。台城的城墙坚固,只要有一个正常点的指挥者,就能守住。

而台城里面,确实有一个不错的将领,和侯景一样,这位也是从北边逃到南边的,当然这位是汉人,叫羊侃。在羊侃的指挥调度下,侯景攻台城不下。

侯景很聪明,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释放奴婢。

他封了梁武帝身边一个宠臣的奴婢做了很大的官,让他骑马在城墙下对自己的旧主人大喊:“你做了三十年官,才不过如此,我是今天才投奔侯王的,就已经有这么高的地位了。”

这话吸引了不少奴婢来投奔侯景,不过不能改变攻台城不下的现实。

刚进建康城的时候,侯景的军队军纪还挺好。但是围着台城打不进去,侯景也害怕各地的勤王大军赶到,形成合围之势,自己就完了。一着急,各种残暴的事情就都来了,没有来得及躲进台城又没有能够逃离建康城的百姓,就仿佛处身于地狱之中了。

初,景至,便望克定京师,号令甚明,不犯百姓。既攻城不下,人心离阻,又恐援军总集,众必溃散,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及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殴棰,疲羸者因杀之以填山,号哭之声,响动天地。百姓不敢藏隐,并出从之,旬日之间,众至数万。

梁朝勤王的军队,确实在陆续向建康城汇聚。统兵的,往往就是梁武帝的儿子、孙子,梁朝的兵权主要在宗室手里,这时候都要来救驾。老祖宗这么些年这么宠着我们这些做儿孙的,报答的时候到了。

看起来,侯景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赶往建康城的大军,“四方云合,众号百万”这么说是吹牛,其实二三十万人也是有的。这时侯景手下虽然也有几万人了,但大多是被裹挟进来的,铁了心跟他造反的并不多。

但奇怪的事发生了,勤王大军确实源源不断赶来,但是路上走得奇慢无比,到了建康城附近之后,也不急着向侯景发起进攻。

道理说穿了也很简单,梁武帝萧衍困在台城里,他的太子萧纲也困在台城里。在台城之外手握重兵的这些位,都很希望侯景攻破台城,杀死梁武帝和太子。

梁武帝别的儿子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我直接灭了侯景,救驾有功,但我已经是王了,也很难再升官了,能有多大好处?等侯景杀了我爸梁武帝、杀了我哥太子,我再翦除这个逆贼,这才是不世奇功,这时候我擦干悼念父兄的眼泪,就可以忍着悲痛登基坐殿了。侯景不足为虑,真正值得提防的,倒是我也在城外的亲人!如果我为了消灭侯景消耗了实力,谁知道亲人会不会对我下手?

萧家人文化水平都很高,都熟读《道德经》,老子云:“不敢为天下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就这样,勤王大军包围着侯景,侯景包围着台城,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僵持。

侯景杀进建康的时候,百姓们都往台城里逃,所以围城之中除了二万士兵,还有十多万百姓。转眼几个月过去,城里粮食还有,但是没有柴、没有盐,没柴可以拆了宫殿生火,没盐就很难想办法了,很多人身体浮肿。

最要命的,守城的主心骨,唯一会打仗的那位羊侃,也病死了。

为了自己更美好的前程,外面的勤王大军,就看着侯景的军队蹂躏台城外的建康百姓,就任由台城里的人慢慢染病死去。实际上,勤王大军的军纪并不好,他们也会蹂躏下驻地附近的百姓,好排遣漫长等待中的无聊。

到了公元549年三月,围城一百三十多天后,侯景终于攻进了台城。这时候城里十几万人死得已经只剩几千人了,台城里“横尸满路”“烂汁满沟”,道路上躺满尸体,水沟里都是腐烂的汁,都没法说是什么。

城破的时候,梁武帝说了一句:“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我得了天下,我又失去了天下,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他念了一辈子佛,佛说“诸法无我”,可是梁武帝心里,终究只有一个“我”。

这时候,侯景表现出的政治智商是真不低,他做了一件让勤王大军特别失望的事,没有杀梁武帝。

接应侯景的萧正德本来和侯景约好了,攻破台城就把梁武帝和太子杀了,所以破城时他亲自抡着刀要奔梁武帝去,倒是侯景早有准备,把老皇帝保护下来了。

侯景觐见了梁武帝和太子,然后以梁武帝的名义下诏,让外面的勤王大军撤兵。面对诏书,大家还真不能违旨。

梁武帝这年八十六岁了,老皇帝还有点余威,据说侯景每次见梁武帝,还是觉得心里害怕。这时候,侯景应该是不希望梁武帝死的,不过梁武帝瞧他不起,侯景也忍不住搞点小动作恶心恶心老皇帝。梁武帝岁数也到了,也就驾崩了。

之后侯景的做法,和当年赵高类似,就是尽量拖延,不公布皇帝的死讯,拖了二十多天没法拖了,只好让太子萧纲即位,就是梁简文帝。

梁武帝虽然早已年老昏聩,但是他在,仿佛还有一种无形的权威。梁武帝的子孙和别的梁朝权贵,多年来习惯生活在老皇帝的羽翼之下。他们当中也没有谁是合格的野心家,就是鸡贼,又贪婪又怯懦,哪怕梁武帝已经被侯景控制了,但他只要还在出气,这口气没散,他们就不敢主动做什么大动作。

梁武帝死了,萧家的儿郎们就行动起来了。这半年来,建康城仿佛堕入了地狱,很快,堕入地狱的,就不仅是建康城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