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提到,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
放眼望去,不论是荧屏上,还是书页中,关于爱情的故事依然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位置。爱情这般璀璨浪漫的事物,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有人对它心存期待。恰恰因为难得到,难长久,反而让它同黑夜中的烟花般更为持久。
不知道是谁说过,现在的媒体太过于宣传爱情这个东西,让人误以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待跨进了“围墙内”之后,才知晓自己上了贼船。
依然是那个“不将就”的老话题。除了不愿意在感情上选择将就,不愿意随意嫁或者娶自己不喜欢的人,还有不愿意在物质上选择将就。
居高不下的房价,成为了不少青年娶媳妇的一大难题。买不起房,就不结婚,这话我在我的发小口中也听过。我问,你们还年轻,还可以租房子呀。她答,未必生了娃也租房子住?
面对现实的存在的问题,也无怪于有人因“你连一个厕所都买不起”而被拒求婚了。
无意渲染生活的苦涩来强调不富裕的难堪。作为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依然想说说自己关于婚姻中爱情的理解。
在自己的上一段感情中,遇到过刷新我人生认知的一对。此前一直觉得男方只要给女方钱,自己就可以在外面随便浪这种模式只存在于离我很遥远的生活中,没想要竟让我亲眼见识了这样的婚姻。
男方堂而皇之带着情人跟朋友一起聚餐吃饭,还专门为情人买了一套房,女方与其结婚半年,怀孕独守家中,互不干预。女方说,只要她老公每个月按时把钱打到她卡上,她绝对不干涉他的任何事。
三个人就以这样的模式出现在旁人面前,我尚且为见识过什么场面,这事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同时,也一直让我耿耿于怀至今。我一直很想问问女方,从16岁便跟男方谈恋爱结婚,十多年了,现在的三人婚姻就是她想要的?她有没有自己难受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所谓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作为一个人最为基本的生存之基础,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扯淡。在此基础之上,是爱和归属感。
作为一个人,当满足了衣暖食足,能保障安全,保障生存之后,我们是有爱的需求的。虽然不少人都玩笑说,有钱就行了,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人是有爱的需求的,我们需要那种被需要,被爱的感觉,同时也需要爱人的感觉。
我不喜欢自己只能从简单的理论分析事实,但是因为各自的人生走向不同了,即便我再好奇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也与我无关了。
也许以后我的想法会变化,但是我还是想要记录下来。婚姻并不能使爱情长久,当爱情荡然无存的时候,婚姻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但是一定要用各自的人生来填充这个空壳吗?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轻贱曾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