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豆腐是一道久负盛名的菜肴,凡是有客家宴席,必有这道菜。
2018首届向世界发布“中国菜”活动暨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名宴大型交流会上榜上有名。
客家酿豆腐的历史典故:
传说豆腐来源于“逗夫”。
相传,豆腐是汉淮王刘安创制的,刘安也被奉为豆腐的祖师爷。也有人认为,豆腐是劳动人民创制的。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妻逗夫”的故事,最初的豆腐被称作“逗夫”。
传说,古时候人们只会把豆子磨成豆浆喝。有个三口之家,小夫妻恩爱和睦,一起侍奉老母亲。可是,这位婆婆平时过日子十分节俭,不让媳妇轻易做豆浆喝。有一天,媳妇趁着婆婆外出走亲戚,动起手来磨豆浆,豆浆磨好了,正要拿碗舀的时候,门外传来了脚步声,以为是婆婆突然回来了。这时她怕婆婆看见会生气,慌忙之中把豆浆倒进了灶头边上的坛子里,并盖上了盖子。
她快步走出门外一看,原来是丈夫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了,便拉着丈夫回屋里一起喝豆浆。丈夫打开坛盖一看,豆浆变成了雪白的固体,“别逗我了,这哪里是豆浆?”
原来,坛子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一些盐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卤水,所以豆浆倒进去后变成了固体。夫妻俩一尝,觉得鲜嫩无比,之后便经常做了起来。起初,这种新的食物没有名字,两个人嘀咕一些日子后,将其取名“逗夫”。后来,因这是豆制食品,久而久之被叫成了“豆腐”。
而酿豆腐呢,据说与北方的饺子有关:客家先民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当地生产小麦,常常用面粉做饺子。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客家先民迁徙至南方生活,岭南地方多产大米,少产小麦,面粉很少,酿豆腐则成为替代饺子的食物了。客家先民想到,用猪肉剁成馅料,用豆腐代替面粉,将馅料塞入豆腐,犹如饺子一般。因其味道鲜美,便成了客家名菜,如今也是客家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还有个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有两个好兄弟,因在一次点菜时发生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豆腐,后来,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酿豆腐。
菜品特色:
新鲜上桌的客家酿豆腐集软、韧、嫩、滑、鲜、香于一身,呈浅金黄色,豆腐的鲜嫩滑润,肉馅的美味可口,再加上汤汁的浓郁醇厚,让人垂涎欲滴。
菜品制作:
[美食的制作方式多变,可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最常见的制作方法]
食材
豆腐400克,猪肉200克,香菇6朵,油菜1棵,食盐1小勺,姜1块,生抽15毫升,蚝油10克,植物油1汤勺。
步骤
1.豆腐切成三角块(切方块也可以),将香菇末加入切好的肉糜中,加少量生抽与盐调味。
2.用小勺在中间挖出一个洞,将调味好的肉糜嵌入其中。
3.平底锅中抹少量的油,将豆腐块放入锅中煎,其它几面煎成焦黄后,再翻面到有肉馅的一面略煎。
4.煎豆腐的同时制作装饰用的青菜花,用剪刀剪下青菜的根部。
5.将青菜花放入煮开的盐水中氽烫熟。
6.豆腐煎好后盛出待用,将调料汁放入锅中煮沸,浇在煎好的豆腐上即可。
客家酿豆腐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豆腐里含有氯化镁、硫酸钙这两种物质,和菠菜中含有的草酸,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镁和草酸钙。这两种白色的沉淀物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仅影响人体吸收钙质,而且还容易患结石症。
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客家酿豆腐的营养价值:
豆腐有“植物肉”美称,富含铁、钙、磷、镁、糖类、植物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有补脾益气、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对病后体虚、气短食少、乳汁分泌不足、肾虚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而频数、淋浊、脾胃积热、痤疮粉刺、口干咽燥、肺热咳嗽、脘腹胀满、痢疾等甚效。
猪肉中的铜,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肾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猪肉中的脂肪,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饱腹感;猪肉中的蛋白质,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香菇内含的麦淄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并可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含腺瞟吟、胆碱、酪氨酸、氧化酶以及某些核酸物质,能起到降压、降胆固醇、降血脂的作用,又可预防动脉硬化、肝硬化等疾病;多糖能提高辅助性T细胞的活力而增强人体体液免疫功能;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适应力有很大作用。
客家酿豆腐有深厚的人文根基
酿豆腐发明以后,成为客家饮食中具有标志性的食品,成为客家的最爱。古代客家人离乡背井之时,尤其珍视酿豆腐等故乡菜。酿豆腐现身于花县,就是因远走异乡人的思乡之情。之所以每当吃饭时要“另炖豆腐一碗,效家中煮法”,就是因为逃难在外,特别思念故乡,浓郁的故乡情怀使酿豆腐鬼使神差地现身花县。
现在,酿豆腐成为客家人的饮食的标志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