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因:昨天中午嘟嘟自己做上图种类的书签,本来说好我叫她做,她按照我画的模子自己再画一个再剪下来。第一次,是剪下来的时候手用力过猛撕烂了,她气的大叹一口气。我说:“没关系,我们轻点就不会了,再画一个模子就是了。”
或许,这个时候她需要的不是安慰而只是想让我理解她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她离开去做了点别的,后来又来画模子,这次我不在身边,她完全是自己画模子,可是模子的连线方向画错了,我发现了让她对照我的模子再仔细看看连线是画在哪里。
结果是,仍然有一条连线画错,我不在身边,她自己剪完发现不对,气的大叫着把卡纸什么的扔在地上,我走过去,她不理我,或许她有挫败感,需要冷静。我没有生气:“我们找出错误的原因细心的对照,再做就是了。”
可是她不愿意再尝试,也依然在生气,这会是怪我不帮她了,用非常烦躁的语气。
我突然也愤怒了,那时我心里有个声音对自己说:“你是一个不仔细的人,还不会好好的从失败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只会找别人的原因!”
有了这个评价我顺理成章的就愤怒了……她不想说话也不想听我说,转身去房间,我严厉的叫住她:“站住!把地上的东西收拾好再走!”
晚上,我看到有关“如何有效管理愤怒”,终于开始认真思考我为什么愤怒了。我们的愤怒不是由他人的行为、而是由自己的评判引起的,我们该找找评判背后的需要。
我的愤怒不是因为嘟嘟手工失败而生气引起的,这只是外在诱因,我的愤怒是因为当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也就是对她的评价引起的,我认为她不会从失败中爬起来而是选择逃避。
对,就是这个念头一出来我就火冒三丈了。
我完成了第一步:找出愤怒的诱因,但不要把它和评价混淆;第二步:找出使你愤怒的内在形象或评判。
接下来我要进行第三步:将这种评判性形象转化成它所表达的需要,换言之,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评判背后的需要上来。
我仔细觉察我当时的需要,我看到她做坏了手工没有继续尝试而是选择生气,于是对她进行了评判,因为我感到担忧感到害怕,我担心她的处事方法会影响她的将来,我害怕她会一事无成,我害怕她没有坚韧不拨的毅力和从失败中领悟的能力……看看,看看,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一个动作竟会有如此深远的担忧。再来想想我的需要,我需要孩子的理解和配合,我需要她和我在这些问题上有共鸣。
冷静下来,我发现愤怒真的不是满足我需要的好办法。
事情的后续:当时,她回来收东西,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不再愤怒,我后来想那是我在压制愤怒。我用稍微缓和的语气说:“做坏了妈妈又不会怪你,你看我们是一起来找原因重新做还是不做了?”
她不说话,我以平静的语气再问了一次,她终于憋出个不易察觉的笑容坐下来继续做……于是就有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