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子曰:“禘(t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孔子说:(鲁国搞的)禘祭之礼啊,它从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打算再看下去了(有一说是因为鲁国的士大夫们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所以孔子不喜。当然,这个不重要,无论哪一种解释,最终的指向都是说孔子不喜欢看了,孔子的态度才是这句话的要点所在)。
有人问有关禘祭之礼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万邦,就像把东西放在这里看一样清楚吧。边说边用手指着掌心。
说到第二句话的“不知也”。“我不知道”,显然不是孔子真的不知道,而是不愿意讲,这只是孔子的托辞而已。
解释一下:这两章都提到了“褅”,褅是周代一种非常隆重的大型祭祀典礼,一般只有周天子才能举行。
为什么鲁国能够有资格举办这种只有周天子才能办的典礼?这里有个说道,就是当年为了褒奖周公对周朝做出的莫大功勋,而由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特批的。后世鲁国的历代国君,也就遵循这个惯例,这个不算僭(jiàn)越(超越本份之意)。
还有”灌”,是祭祀典礼上的一个仪式,简单说就是把酒洒在地上祭神称之为灌。今天我们国家的乡村葬礼上还有类似的步骤。不过在周代,据说禘祭这种典礼仪式上,要用特殊的酒(不知道是不是杜康酒(๑❛ᴗ❛๑))。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要像祖先在场一样;祭祀天地神灵,就要像天地神灵在场一样。孔子说:如果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就像不行祭礼一样。
3.13 王孙贾(gǔ)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房屋西南方位的奥神,宁可讨好灶君司命,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根本没有这回事,如果得罪了上天,没有哪个地方是可以祷告祈求的。
这句话不好懂,解释一下:王孙贾是卫灵公的大臣。他说的“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跟我们常说的“县官不如现管”差不多,奥神的地位高,可能不管眼前的籽麻小事,但是人家身份尊贵;灶神地位虽然不高,但管的是做饭的事,更实用。
按照后代学者的解释,王孙贾这是在借题发挥,暗示孔子想在卫国混,与其去求卫灵公,还不如去求能左右卫灵公的南子(卫灵公的宠妾,是位美女)。把一国之主卫灵公比作奥,南子比作灶。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制文化继承和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经验和成果,是多么地丰富华美而盛大啊!我尊从周代文化。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请教。有人就说了:“谁说那个鄹邑大夫的儿子熟知礼节?进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打听。”孔子听人说了这个话,回答说:“这就是礼呀。
太庙就是祖庙,是前面所讲的举行禘礼的地方,非常庄严肃穆。
“鄹人之子”是什么意思?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仡是鄹人,这是拿孔子父亲的家乡来称呼他。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非要射穿靶子才算好,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矩。
这一句我们前面有所涉猎,就是所谓的“射礼”,“皮”是杷的意思。再深一点来解释就是说,射礼在当时的贵族看来决不是什么上阵杀敌或者竞技场体育之类的,只是演礼习射的仪式。不必穿透,不在于力量大小,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准头,关键是看你在射箭仪式上的表现合不合规矩。
20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