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遇见未知的自己》书里的一句话,如今我把它作为一个标题,来写一篇文章亦或是一篇读后感。
前几天,看到一篇发人深省的报道,安徽安庆一个叫吴芳芳的34岁宝妈,从该市一家公立医院的11楼跳楼身亡。
只因为她在该医院口腔科拔智齿,结果牙医拔错了她一颗原生牙。
为掩盖失误,牙医又硬生生用钢丝将这颗拔错的原生牙,塞了回去。
我们不禁愕然,仅仅被拔错了一颗牙齿,就至于要跳楼吗?
可是深入了解吴芳芳的人生后,我们沉默了。
她有需要照料的刚做完手术的母亲,年幼的患自闭症的儿子,如今又是误诊的自己,这一系列叠加的绝望,让被拔错的那颗牙齿,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家还记得《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吧,她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哥哥们被母亲捧在手心,对她却漠不关心。大哥苏明哲出国读书和二哥苏明成找工作,家里卖了两间房子。而轮到明玉,要考清华的料却读了本市免费的师范。
母亲的答案就是:“苏明玉,你是个女孩子,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
以致苏明玉从小到大背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脆弱的时候,难过的时候,会喝醉酒,会一个人偷偷地哭,会窝在浴缸里睡觉。
《玫瑰的故事》中,玫瑰的婆婆,方协文的母亲对儿媳各种刁难和恶意挑剔。黄亦玫用自己的钱买花,她就在一旁阴阳怪气:“在我们乡下,这都是没人要的东西。”即使儿媳妇怀孕了她也不放过,经常用方言向儿子数落儿媳的不是。
婆婆强势的性格和控制欲,再摊上一个“和稀泥”和“选择性隐身”的丈夫,让黄亦玫在家中倍感窒息和压力。
吴芳芳、苏明玉、黄亦梅的身边有医院、医生、孩子、父母、哥哥、婆婆、丈夫…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数不尽的人事物,他们的存在对我们造成了困扰吗?最坏的打算还要用宝贵的生命来终结这一切吗?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是一张白纸,随着年岁的渐长,父母、老师、社会、朋友、电视、手机、互联网…在这张白纸上尽情地涂抹,于是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评判他人。
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所有的痛苦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就好像拿头撞一面墙,希望能把它撞开,但徒劳无功。既然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改变,那就臣服吧!
第一个层面的臣服,接受事实。第二个层面的臣服,臣服于你因事件而衍生出的情绪,不要与它抗争。
苏明玉通过努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并与家人和解,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在经历了数年的压抑和痛苦后,黄亦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婚,并带着女儿回到北京,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而可怜的吴芳芳没有承受住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创伤,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怎么办?心上修,事上磨,尘中练!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