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7篇)
从台湾奶茶店登陆大陆开始,奶茶店就在大陆市场遍地开花,这么多年过去了,奶茶店的生意依然火爆。在我家附近有一个永旺超市,随着人流量的增多,这附近开了好多家奶茶店,光是永旺超市的后门,就有四家奶茶店。它们分别是皇茶,一点点,可颂坊还有一家叫做遇茶。虽然开在同一个地方,可是销售情况却很不相同。
从品牌效应来看,大家都知道皇茶,一点点,可颂坊这三家都是连锁型的。而遇茶,因为在网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我猜想这是一家自营奶茶店。
再来看下它们的价格定位。价格相差其实都不大,基本上都在15元上下,除一点点是按客户的情景和需要分类(找好茶,找奶茶,找口感,找新鲜)外,其它的三店基本上都是以茶种来分类的。因为只有一点点有宣传页可以拿,其它的我也没好意思拍照,这点来看,一点点相对是贴心些。
从视觉上来讲,可颂坊毕竟是比较有历史的品牌了,装修和配置各方面当然是不错的,可颂坊主要是的面包糕点,饮品只是一个搭配,所以,它在四家店中还是有自己的优势。里面配有大概四个桌子,也有wifi,适合买完面包后点杯东西喝下。它隔壁的遇茶,装修是一种tiffany蓝既视感,走小清新路线,除了茶饮外,它们也有一点小吃,比如鸡蛋仔,鸡翅等,这家店相对于其它三家,比较大的特点是,它是复式的店,所以座位比较多,适合想找个地方坐坐聊聊的人群。皇茶和一点点走的是传统的加盟形象。一点点每一家的店面都不大,也不设座位,基本上是买完即走,不知道是否因为这样它们很容易就营造出排队的感觉。而皇茶,不痛不痒,设有一些吧台座也有几张桌子,但给人距离感,基本上我没看有多少人在他们家买过东西,和它隔壁的一点点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从服务上看,个人觉得一点点的服务是最好的。店员没有因为忙而忽略每一个客人,而是从甜度到冰块量都说得非常细,虽然店面员工多,但每个员工看起来都配合得很好。可颂坊也还好,但也看店员,有些店员对你不理不睬的,有些又热情过度,不像一点点比较模式化。至于另外两家,给我的感觉都没什么突出特点。
在这四家里面,如果是说卖饮品数量,卖得最好的当数一点点。我第一次喝一点点的时候,其实从来没听过这家店,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经过的时候都是那么多人在排队,是不是真的那么好喝呢?于是我也排队买了一杯试试,下了单后被告知要等10-15分钟,当时就傻眼了,无耐,钱已经付了,我只是先去买东西再回来取。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店在深圳有很多家分店,每一家的生意都很火暴。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上网找了下相关的文章,想了解下专业人士是怎么分析这种现象的,看了几篇文章后,我觉得虎嗅网的这篇文章分析得比较到位《一点点,你凭什么这么火》。读这篇文章,我接触了两个新的概念,一个叫沉没成本,指的是一段时间排队所带来的成本,促使消费者对损失的厌恶,从而选择继续排队购买,排队越长越舍不得损失。另一个概念则叫群众核验效应,即消费者在对餐饮和服务质量不了解的情况下,仅以排队队伍的长度来判断餐饮和服务的质量,决定自己的取舍。这时,队伍的长度成为一个外在的提示物(extrinsic cue),帮助消费者估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降低购买决策的选择风险。我想,我当时的消费应该就是属于这一种吧。
光是制造排队,这里面就已经有好多学问。有一次我和一个曾经在星巴克当了多年店面经理的朋友经过一家一点点,她跟我说,一点点的效率太低了,那么小一块地方挤了那么多工作人员,做一杯奶茶跑来跑去,时间太久。而读了《一点点,你凭什么这么火》,我才知道这也是一种营销策略,正如文章所提:
传统台式奶茶店吧台一般为“一字型”排列,所有工具设备都在一条线上,务求快速出单,提高效率。一点点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设置阻碍,降低做单速度。一点点吧台一般为L型或者是U型,操作区域相对较大,将操作流程中所需的工具分散,每个员工又是各司其职,所以经常看到店内员工走来走去很忙。
在这点看来,我觉得一点点是很创新的,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大家一味地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你是否可以试试用反其道而行呢?
纵观一点点的营销,无论是隐藏菜单,还是故意增加制作时间让消费者排队促进销售,与网红店喜茶有相似又有不想似的地方,一点点更接地气一些,价格也更亲民。这也让它无论是开在大都市还是开在二三线城市,都可以销量很好的原因吧。
做完这些分析后,我突然想起最近看的松下幸之助的《人生心得帖》上的一段话:
即使是从事的是烤山芋这样的简单的经营,一天的买卖结束之后,也要对营业额进行精确的盘点。卖得好的话经验是什么?卖得不好的话原因又在哪里,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研究进货渠道,琢磨烘烤方法,反思服务上的欠缺,表现出对明天新的经营的强烈热情,这是烤山芋店买卖兴隆的秘决所在。
这句话里面真的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这么多年来,奶茶的生意就从没断过,可是为什么有些品牌可以�脱颖而出呢?从奶茶店的经营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呢?
不说了,我要去一点点买杯奶茶润润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