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改制
秦国通过了与晋国进行谈判的决议,身在秦国的晋惠公于是派跟随自己的郤乞回国,去找吕甥前来主持与秦国的谈判。郤乞回到国内之后,把秦国方面的情况告知了吕甥。
吕甥沉默良久,对郤乞说道:“国家刚刚战败,国内贵族深以为耻。因此人心浮动,很多人都已经做好了国君回不来的准备。要想把国君接回来,还需要取得更多人支持才行。”
郤乞回应说,“这些国君都知道,要想换取他们的支持,就必须拿出真金白银的利益才行。但是此次战败公室损失惨重,恐怕很难拿出更多的东西来收买人心了,所以国君才让我回来和你商议一下对策。”
吕甥也很为难,“为今之计,也只有把公室的土地拿出来,封赏给贵族们这一个办法了。”
郤乞很是忧虑,“国君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毕竟公室的土地有限,很难满足贵族们的胃口。若是封赏不足,反而会适得其反。”
吕甥点了点头:“是啊。不过有一点,应该还可以利用,但是不知道国君能否同意?”
郤乞坐正了身子,急忙说道:“国君说过了,只要能回去,一切都听从子金(吕甥字子金)的安排。”
“但愿国君不会怪罪我。”吕甥叹息一声,“我的意思是,国君可以放开公室对山河水泽的专利,允许国人自由开发。那些荒野之地要比现在已经开发的土地多的多,只要适当地允许他们自由开发,要比封赏他们现有的土地更加有效。”
“可是这样的话,贵族们可以自己开发土地,岂不就不受君主的约束了?”
“我也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但是现在事态紧急,必须早作决断。国人大概已经知道你回来了,明天肯定会有很多人来找你。如果现在不做定夺,恐怕到时候会慌乱啊!”吕甥俯下身来,悄悄地说,“我们可以先承诺适度放开,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全国的山河水泽全部开垦出来。只要日后逐渐完善约束条款,后果也不会太严重。”
郤乞还是有些疑虑,“如果他们非要逼问有什么限制条件,我们该如何作答?”
“这个好办。我们不要跟贵族单独会面,就以国君的名义召集贵族们,召开朝国人大会,不要给他们单独提问的机会。到时候你就以国君的名义先对他们进行封赏,让大家都感念国君的恩德,都不好意思开口。等把大家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以后,再以国君的名义发布罪己诏,这种场面下谁还会不识趣地刨根问底呢?”
作爰田、作州兵
两人商议好之后,就向各地的贵族们发出通知,把他们召集到绛都。郤乞在会上说道:“回来之前,国君让我务必把他的话带给各位君子。国君说,‘这次韩原大战君子们都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寡人虽然身在秦国,但是还要感谢各位的尽心尽力,因此派郤乞回国给予大家封赏’。”
郤乞当场按照他们事先约定好的数量,从公室的私有土地中划分出一些田土,封赏给了到场的众大夫。封赏细则宣布完毕之后,他又声情并茂地说道:“国君还说,‘这次战败,都是寡人的过错,寡人无颜面对国人。就算是有幸能够回到国内,也是国家的罪人宗族的耻辱。希望大家能够体谅我这个罪人的用心,选一个良辰吉日,让太子接替我继任国君吧’。”
郤乞这一番演说,又是封赏又是认罪的,竟然把很多人都说的热泪盈眶。吕甥还嫌不够,在台下继续煽情道:“国君对我们真是太好了。他自己正在秦国受苦,不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反而在考虑大家的苦衷,如此深情厚谊,真是难以为报。我们一定会尽自己所能救国君于水火!”
他这么一煽情,连惠公的反对派都不好意思了。于是众人都议论纷纷:“是啊!要尽快救出国君才好啊!要不然我们晋人颜面何存?”
吕甥看到时机已经差不多,就登上台去,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国君身在秦国,我们鞭长莫及,也帮不了他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修理国政,辅助太子即位,作为国君的后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秦人看到我们这么快就重振旗鼓了,就一定会忌惮我们。再加上国君西去秦国,诸侯对我们都深表同情。如果他们看到我们新君继位,君臣和睦,武力恢复如常,就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的。秦国人迫于国际压力,说不定据会把国君送回来的。”
“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有人关切地问道。
吕甥回答说:“国君同意放开了部分山河水泽的开发禁令,无论是君子还是士农工商,允许大家在封地内自由开垦土地(作爰田),扩充大家的财产。但是,有了更多的土地,大家就要让宗族内更多的人填充到公室的军队里来,也要修缮更多的兵甲器械来扩充我们的武力(作州兵)。有了强大军力的保障,诸侯自然不敢轻视我们。”
一点启示
吕甥的这段话所说的,就是晋国在惠公年间所采取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作爰田、作州兵。关于这两项改革措施的具体细节,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说明。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针对当时的历史细节进行推测,其中有很多争议,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大体上可以认定是,晋国经过这项改革,在经济上逐步开始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权,提升了国家的经济活力。在军事上,打破了以往只在贵族中征兵的惯例,扩大了征兵的范围。庶民和野人也逐渐可以进入军队建立军功,以军功来获取政治地位和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各阶层的流通渠道。
当然这个变化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竞争渐进完成的,春秋早期的晋国改革还没有那么深入,只是开了一个先例。晋国在内忧外困中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逐渐成为了各国改革的方向,并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完善的法家思想。可以说,晋国就是在这样危难的局面之下,误打误撞地拉开了春秋列国体制改革的序幕。
人类社会中,无论是具体的个人还是国家集体,都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惰性,不到危难时刻,谁也不愿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做出改变。那些能够做出彻底改变的人和国家,通常都是在面临危机时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些选择也只是在具体的情景之下做出的最优解。因此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他国家和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很难对自我的选择带来实质性的启示。
一个国家和个人选择了正确和错误的道路,并不能说明他与别人在智力或道德上有什么高明或失败之处。沿着他人走过的成功路径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走别人走过的失败之路,也不一定就会失败。因此我们在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选择的时候,盲目地照搬或者摒弃都是不可取的。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只有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地发现,智慧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增长。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自己走错了路,要知道,裹足不前才是你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