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仰着小脸,兴奋地说“我要在家庭聚会上炫耀一下我的大提琴”时,我本能地皱起了眉。这个“炫耀”二字,像根刺扎进心里——在传统认知里,它总带着点虚荣与张扬,是需要被纠正的心态。可当我静下心反思,却惊觉这场小小的对话,竟撕开了我长久以来的认知误区,也照见了内心深处同样隐秘的渴望。
我想起自己写完文章时,总忍不住想发布到公众平台的心情。嘴上说着“只是记录生活”,可每刷新一次阅读量、每收到一条留言,都会不自觉雀跃。原来,无论是孩子想展示琴艺,还是我渴望分享文字,本质上都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心理学上说,人类天然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来确认“我是谁”“我做得如何”,那些看似“炫耀”的举动,不过是用一种稚嫩或含蓄的方式,向世界喊话:“看,这是我努力的成果!”
意识到这点后,我突然理解了孩子眼中闪烁的期待。他学琴数年,手指在琴弦上磨出薄茧,每一个音符都是汗水的结晶。他想要展示,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希望那些深夜的练习、攻克高难度曲目的喜悦,能被看见、被认可。这种渴望,与我反复修改文章、期待读者共鸣的心情,并无二致。
进一步思考,我发现“展示”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意义。它不仅是自我满足的途径,更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孩子的演奏,能为聚会带来欢乐,让家人感受到音乐之美;我的文字,或许能给某个读者带来启发与慰藉。这哪里是单方面的“炫耀”,分明是双向奔赴的价值传递。就像心理学中的“正向强化”理论,当展示获得认可,这份鼓励会转化为持续前行的动力,让孩子更热爱音乐,让我更享受写作。
这场认知的扭转,也治愈了我长久以来对“展示成果”的羞耻心。曾经,我总觉得把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是种“张扬”,害怕被否定、被嘲笑。但现在想来,若因恐惧而藏起光芒,才是对努力最大的辜负。正如孩子大方地展示琴艺,我们都该有勇气拥抱每一份成就,坦然接受赞美,也从容面对批评。
教育孩子的过程,何尝不是一场自我修行?从纠正他的“炫耀”,到接纳彼此对认可的渴望,我学会了用更包容、更温柔的视角看待人性。未来,我会陪孩子认真准备每一次“展示”,告诉他:大胆绽放吧,你的光芒不仅属于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的世界。而我,也将带着这份觉醒,继续勇敢地分享文字,不再因“展示”而羞愧,而是为每一次真诚的表达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