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皓在唐懿宗咸通年间高中进士,当时他兴奋莫名,却又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及第后作》,来反映他那种复杂的心情。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说实话,唐朝的科举有点“任性”,尤其是进士科,主考诗赋,形式虽然比较自由,但难度极大,应考上千人,真正能够录取的也不过二三十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生动的反映出了当时进士科的难考程度。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袁皓考了十年还是少的,所以,诗中他是满足的。
当然,如果只是难度大也就罢了,但是考试过程中的一些潜规则,却让一些考生觉得很扯淡。贿买考官、人为操纵、权贵施压、夹带经文、请人代考、干谒进阶……重重黑幕,对一些权贵子弟而言,自然是如鱼得水,很多情况下科举考试对他们来讲,不过就是走个过场。
但对于寒门子弟来讲,这关系终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一考,却成了“走后门、托关系、找熟人、比权势”的“野路子”比较,这对他们无疑是致命的。
更荒唐的是唐玄宗时期,李林甫当权,堂堂的科举考试,竟出现了“零录取”的奇葩现象,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正是在这届科举考试中,杜甫躺枪,被落榜了,枉你天大的才名,惊天的文采,过不了主考官这一关,自然什么用处也没有。而这奇特的一考,面对玄宗的责问,李林甫只用“野无遗贤、人尽其才”八个字,便轻飘飘的交待了过去。
“全国的贤才都在朝廷中了,下面是一个也没有了,陛下圣明,简直是千古明君啊。”多好的借口!多荒唐的理由!
这种形势下,就连白居易、王维、杜牧也不能免俗,“走后门,找门道”将自己的诗歌递交上去,行“干谒”之风,期待能够受到赏识,从而在科举中能够加点印象分,进而能够高中进士。毕竟唐朝的进士科阅卷并不是“密封卷”,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之外,还要看考生的名气、品行、家世等等。
所以,这种形势下,基本上是谁的门路势力越大,谁的成效也就越显著。当然,你如果真能走通路子,将诗歌送呈到皇上面前,并得到他的赏识,那你就真的一步登天了。孟浩然曾经就有过这么一次机会,直面唐玄宗,但孟大诗人,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拿出《岁暮归南山》朗诵给了唐玄宗。
其中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意思是:“我没有才能,英明的皇帝也不会欣赏我,而且身体多病和亲友的关系也疏远了。这让唐玄宗很是生气,这是什么意思:赖我喽!于是唐玄宗一气之下,言道:“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孟大诗人终究落了个“马放南山”,终生不仕,这下场也是没谁了。
所以,袁皓才在诗中感慨:“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他是赶上了贵人,没受什么磨难,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的考取了进士,虽然也有“十年辛苦涉风尘”,但却“一朝扬名天下知”!
终归来讲,唐朝科举这种“任性”的考试,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也不知道让多少庸才借以上位,从而把持了朝政,为所欲为。
袁皓一首《及第后作》,无意间向我揭开了唐朝科举的一角面纱,使我们能够窥见一斑。
作者简介:
高云峰,70末生人。原学机电,后改学历史,现任教师。就职于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曾以兖州马刀为网名,在多家杂志、网站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