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名传千古的大宗师
一、命运开了玩笑
看到她的时候,他明白了,原来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那个女子身着华贵服饰,却是一副清丽的容貌,双目炯炯,温婉含情,分明是相中了自己。这时他想把眼光移开,却发现很难,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女色”迷惑了,难道说这么多年的经书白念了么?
那一年,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出家去修行。他还记得父亲那失望的眼神,原本他可以得到旁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权力与财富,父亲是这样说的,他也知道这是事实,他的家族世袭着天竺国一国之相的权位,他姓鸠摩。
鸠摩罗炎自幼聪颖,显赫的家室让他有机会见识到许多东西,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成年后的他为人倜傥不群,一派富家公子哥的气象。可是后来这个公子哥却没有继续做下去,鸠摩罗炎仿效了当年的释迦牟尼,出家抛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不同的是,鸠摩罗炎出家时并没有娶亲,作为一个倜傥公子,能放弃欲望是不易的,这说明他当时是完全相信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或者说,他认同了命运对自己的选择。
为了继续修行,鸠摩罗炎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四处游历,在游历途中,他以神战的佛法和高尚的修养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敬仰。后来,他东越葱岭来到了一个叫龟兹国的地方。
龟兹国王白纯对鸠摩罗炎十分敬重,请这位西来的和尚作了国师。说来那个时候在西域乃至中国北方的国家里迎请高僧做国师已成了风尚,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那些西边来的大和尚都是神异之人,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而得到高僧的辅助便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石勒请去的那个神僧佛图澄便是最好的榜样。
就在鸠摩罗炎准备安心守戒律、致力弘佛法的时候,龟兹国王请他见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为了这个人,他破了戒娶了亲。
龟兹国王有个女儿,叫耆婆,这个女子聪敏才高,悟性极好,而且长得也是花容月貌。过了及笄之年,各国显贵竞相来提亲,但她却都不肯答应,直到快二十岁了还没找到一个中她意的男子,这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少见的。
而当俊朗魁梧而满腹经纶的鸠摩罗炎出现的时候,这个女子心里想着,这才是自己的如意郎君。
这个大胆的女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王。
“父王,我要嫁给他。”
“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啊。”
“出家人又怎么样?您先让我见他一面说说话吧。”
鸠摩罗炎见到了这位公主,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知道自己的心再也离不开了。这个时候的鸠摩罗炎,估计也会感叹“世上那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啊。
龟兹王很高兴,赐婚。
于是鸠摩罗炎与耆婆公主成了亲。
命运开了玩笑,这个玩笑开的挺大,让一个人从坚毅的放弃到孤独的执着,又在执着的路上转了一个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弯儿。然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在今天看来,若不是这个玩笑,可哪里会有一位名传千古的大宗师啊!
传说耆婆公主身上长着一颗显眼的红痣,按命相的说法是必生贵子。果然,她的儿子继承了她和她丈夫的“优良基因”,是个天生神童,这个神童名叫鸠摩罗什。
神童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母亲耆婆带着他,不顾鸠摩罗炎与龟兹国王的劝阻,出了家。命运的玩笑来了,谁也挡不住。
二、天生神童
鸠摩罗什,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出生在龟兹国。鸠摩罗什可以说是个佛学神童,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很有慧根,他七岁出家,九岁便随母亲游历他国,十二岁就已经是声名显赫了,到了二十岁,回到龟兹国开坛讲经,语惊四座。
说鸠摩罗什是个“神童”其实并不夸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神童,诸如五岁“称象”曹冲、女诗人蔡文姬、唐初四才子“王杨卢骆”第一人王勃、唐玄宗时的著名经济改革家刘晏等等,当然神童里最为出名的算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这个方仲永,首先是生于农民家庭,没读过书,其次是打生下来就没见过写字的东西,可忽然有一天就向父母要纸笔。别说他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父亲,搁谁都会“异焉”。这还不算,只见这个五岁的小童大笔一挥就写下了四句诗,还是能上得了大场面的好诗!这样的人还能说“不神”么?当年的“王子”十分感慨,不免在文中语重心长的议论了一番。而就是这么一议论,使得这个农家神童的名字流传了下来,甚至成了“神童界”的代表。
鸠摩罗什虽然不是突然有一天心智大开而写出诗来,但也能够“无师自通”,而且从小记忆力惊人,是一般人所赶不上的。
鸠摩罗什早年“惊人事件”略览:
1.过目成诵
七岁出家时,罗什从师盘陀达多(又叫盘陀蒲达多)。师傅每天让他读诵一千首偈颂,每一首偈颂有三十六个字,这一千首偈颂就有三万六千个字这么多,可是他居然真的用短短一天时间给背完了!《法华经》那是六万余言,一部《法华经》对他来说也就两天时间便记住了。他更是过目不忘、悟性超人,不用老师给他过多解释,就能通晓妙义,令人不能不咋舌。
2.顶佛钵事件
罗什与母亲行至沙勒国时,一天,十二岁的小罗什在寺庙里看见一个大佛钵,这个童性未泯的小和尚便把这东西当成了玩具,拿起来顶在头上玩耍。本来一个佛钵对小孩来说是挺重的,而自己竟能轻而易举地把它顶在头上,罗什心里就想:“这个佛钵的形体那么大,我怎么会觉着这么轻呢?”没想到刚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佛钵沉重无比,力气不够,不觉失手,佛钵咣地掉了下来。母亲听到声音,忙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罗什答道:“孩儿的心有分别执著,所以佛钵有轻重的差别。”
顺便说一下,关于小罗什悟出的这个道理究竟应怎么理解,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称这是一种“唯心论”,心里不觉的时候便“没有”,动了心才变成了“有”,或者说,一切唯心造。另一种说法则比较通俗,说小罗什能轻松地把大而重佛钵顶到头上,却不能坚持很长时间,也就是说事情刚着手容易,可要“执着”的干下去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高僧传》里说因为这件事情,罗什更加专注于佛法研究,不久便开始学习“大乘”。那么说罗什悟出的是近于大乘的“心即佛”自有其道理,说是“坚持”精神也说得过去。但联系到佛教思想中的有特定意义的“执着分别”的概念,第二种说法似乎对这个“执着”曲解了。
3.为师说法事件
从西边的天竺等国家游历回来后,鸠摩罗什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名气,二十岁出头便开始开坛讲法。以前教授他小乘佛法的师傅盘头达多也不远千里前来听讲,罗什便与盘头达多讲大乘佛法,讲得师傅茅塞顿开,此事也传为“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盘头达多听说鸠摩罗什学大乘,便问大乘佛法的妙处。佛教理论的大小乘之分是后来人分的,本身没有什么优劣可讲,只是大乘里讲“空”,“我空”、“法空”,其中的妙义似乎比较深远。
盘头达多以前也听说过大乘那个“空”,只是不能理解,也不赞同,他给罗什讲了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狂妄的富商,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丝,那位织匠施展本事,织出他所织过的最细的丝,拿到富商面前时,那富商不满意,说“太粗!”织匠没办法,回去下了大工夫,特意织出像微尘般的细丝,可是那个蛮横的富商依然嫌粗,织匠直想发火,便指着空中说:“最细的棉丝在这里!”富商瞅了半天问:“为什么我看不见呢?”织匠说:“这棉丝,非常细致,连我这么优秀的织匠也看不见,何况是别人呢?”富商听后很高兴,很满意,便付钱给织匠。
本来这个故事是盘头达多用来讽刺大乘的说法的,后来却成了大乘佛法中常讲的公案。“空”这个意象,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可是“没有”就是“全都有”,这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鸠摩罗什为师傅讲了一个多月的“真空妙有”的道理,总算说服了这个大和尚。盘头达多郑重向鸠摩罗什顶礼,说:“和尚是我的大乘师父,我是和尚的小乘师父啊。”
动荡的年代里,鸠摩罗什有着怎样的多舛命运,一代大宗师又是怎么样智启后人的?请看下一篇《如此迎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