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二,是二宝打乒乓球的日子。
“今天有没有惊喜呀?”小家伙儿一边往后座上爬一边笑眯眯的问我。
“有啊!”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小袋巧克力豆给他,这是昨天就约好的——放学接他的时候给他带好吃的。
“宝贝儿,一会儿去打乒乓球吧。”
“今天我不打了。”小家伙儿在后排座椅上躺着回答道,我知道这是他当下的真实想法,可能因为今天上学有点累,也可能是有点饿,或者是其他原因,总之当下他是有些不高兴的。
“奥,上次打得很好,今天为什么不打了呢?”
“老师打我了。”小家伙儿回了我一句。
“你是说小李老师拿眼睛打你了吗?”
“嗯。”小家伙儿对于“打”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像皱眉、瞪眼睛、语气严这样的表情都是“打”的范畴。他打球的全程我都在场外看着,教练和他还有另外一个小朋友的互动还是挺欢乐的。
我没有继续解释,也没有继续探讨打不打球这个话题,或许很多事情和情绪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
回到家,到停车场停下车,正好卢先生带着打球的装备过来,还有小滑板车。小家伙儿开心地坐在滑板车上,我一路拉着滑板车,跑得飞快,两人很快就到了打球的训练场。
训练场上,小李教练的上一堂课还没有结束。小家伙儿脱下外套,急不可待地拿着拍子就跑到场上,教练见了小家伙儿也很开心,让他在小朋友身后练习正手攻挥拍子。
每一次,我在场外看小家伙儿和教练在场上打球,都会被吸引,基本上不会玩手机,场上的活力也感染了我。小家伙儿在场上打球,我在场外观察,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相当有趣的,可以说是我们娘俩儿各有各的乐趣,各自乐在其中。
小家伙儿学习是很认真的,也特别想打好球。也往往因为他这份着急着想把球打好的动机太过强烈,反而会用力过猛,“嘭”的一下挥出拍子,球就会失了准头或者打飞出界,动作也是变形的。每每这个时候,教练会提醒他慢点打轻点打。在这样的提醒下,小家伙儿会慢下来,动作也会做到位。这个发现让我内心很欢喜,“这还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情绪控制行为训练啊!”
记得刚开始打球,小家伙儿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干扰。譬如,在场地上,尤其他所在台子附近捡球的人会吸引他的注意力,他也常常因为这样的走神打不中球。这个时候,教练会提醒他看球打。几次课下来,虽然还是会有注意力被干扰而走神的情况发生,但是频率明显降低了,这也可以说是对专注力的一种行为训练。
打球中的劳逸结合做得挺好。譬如,练了二十个球的正手攻,教练会让小家伙儿去捡几个球。有五个十个这样的数量要求,一方面训练孩子的计数能力,一方面这样不同运动项目的交替进行,防止因为身体某部分肌肉过于疲惫而没有了效率。
孩子的快乐还来源于每一次的成功都能得到回应,得到鼓励。譬如,每打一个好球或者是动作做得不错,教练就会大声地鼓励,或者两人伸出手来做个胜利击掌,或者拍拍小家伙儿。
每一次课过后,孩子会得到奖励的代币,累积起来可以换小礼物,这也是一种对孩子这堂课表现的认可与鼓励。不过这种方式,在开始两次课效果还不错,后来几次课似乎小家伙儿对这个代币没有什么大兴趣,或许当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能够换取小礼物的时候,孩子会有新的体验吧!
这样几次课过后,我发现小家伙儿除了运动技能有了提高,走神儿的频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对训练场环境和老师的熟悉,与大家的交流互动也越来越自如,还能主动结交新加入的小伙伴,主动和老师们聊天拉家常,教练原话是“就喜欢和你聊天!”。
我想,随着运动时间的累积,孩子的这些变化会越来越显著。除了运动本身带来的大脑与身体改变,还有在打球练习中,在教练引导下,孩子诸如专注力等的一些行为训练带来的改变。还有与教练与小伙伴儿交流互动的关系,对孩子的改变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得不说,这个专注于孩子的运动培训品牌之所以发展迅速,是有原因的。譬如,网点几乎覆盖了各个社区,几乎就在家门口,意味着省去了家长带孩子学习花在路途的时间。教练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中,表现出很多心理学专业训练过的影子,做到尽量让孩子在快乐互动中学习。还有其他方面,譬如,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反馈等等。
可以说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企业也是如此。成事与成功都是花了心思,至少是跳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真正看见他人的需要,在满足他人需要以后,自己也收获满满,这也算是一种“舍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