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看完《西游记》和《红楼梦》相信很多人会很诧异。但是按照我读书的速度,每天看2-3小时,要看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我的确是很少做笔记的人,很多第一次读的书,我都不喜欢做笔记,会妨碍阅读的流畅性,我不太喜欢在阅读中被打断。现阶段很享受接触不同的文学作品,喜欢大量阅读不同的体裁作品。至于细度,慢读,我认为是一个筛选的过程。经过这几年的时间,有些作品自然会让你很想再读一遍。
一边看,一边想到现在的网络小说。通过一个个故事串联,杀敌升级,直达遇到大BOSS。及时你没有看过前面的故事,你也可以随意翻开一章看得津津有味。这种单元剧写作方式,看就了就会有审美疲劳。但是作为我们开山鼻祖的名著,这本书影响了不单单是一代人。于是,我看的不再是斩妖降魔,而是人物背后的心理。起码读完这本书后,我快要分别出来现在的影视作品,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呈现,多少是夸张虚构,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用现代的眼光,我难对维特的感情产生共鸣。那种小心翼翼,偏执的热情,给我的距离感太大,只能通过小说窥见当时人们对于感情的解读,据说这本书曾经引起一股自杀潮,而自杀是一种反宗教的行为。
这本书拿起放下了很多次,它在书柜上静静躺了一年,而在这段时间里,我读了大约80本书,这次终于读完。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原来那时候的有钱人是如何生活的,她们是如何打发时间,人际交流,甚至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你都可以通过这本书中看到。有些人认为最后四十回没有可读的必要,反正我是看完了,不由感叹高鹗是一个悲情作家。打九十回的情节以后,贾府是一落千丈,而我觉得是有点太刻意了。但我个人对贾宝玉渡口拜别父亲那个画面挺有感触的。“满纸荒唐言,一种辛酸泪,”这句话还是太轻了。
对于这位作者,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即使他写的作品很隐晦,很难读懂,也能让我忍不住翻阅。也许是因为遥远的异国文化,也许是古老的传说,也许是暗晦的意识流。他的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颗诱人的果子,但口感苦涩。翻开一本书,看的不但是故事,也是自己。
这部作品让我很惊艳,以至于我重新思考什么是意思流?最后总结出,自己是那么喜欢意识流。故事很简单,具体出现了3天,但却跨越了十年的。如何把握无数记忆中的某个片段,然后在遥远的时间中回顾那一刻发生的变化?第一次接触伍尔夫的作品,这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我一直觉得在茨威格平静的面孔下,有一种偏执的激情。他向往那些具有行动的人,把内心激情转化成“暴力”的人。加尔文作为一个曾经的异端,当个人的权利达到了一种顶峰,他就会成为一种危险,需要被另外一种异端去压制。这种事例,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戒烟两年后,又恢复吸烟几个月后,决心再次建议。知道这个月底,已经一个月没有再抽烟,想念烟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本书,反复重新的一个问题是,烟瘾是一种毒瘾,你想抽烟不是因为它能让你更轻松,更舒服。而是你被毒瘾控制了,这个观点我喜欢。对于有过烟瘾的人来说,“瘾”会跟随你一辈子,戒烟也是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