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有幸参加Kaylin老师组织的幸福共修营,并十分荣幸地受kaylin老师的邀请,在3月6日的晚上,在直播间里做了关于幸福的分享。以下是直播分享的内容。
-01-
其实我曾经是个幸福感很低的人,去年接受了Kaylin老师的几次一对一教练约谈,我慢慢地才开始感悟,加上这次幸福共修营的参与,我对幸福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我不幸福的原因不是因为亲密关系或者个人成长,而是因为工作。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会面临我这种情况,在体制内作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但不做这份工作又没有薪水,进退维谷。
因为这种感觉太过于痛苦,我接受了教练的约谈。当时我的状态非常不好,打破了Kaylin的教练记录,Kaylin说,一般学员哭个一次两次就差不多了,我却哭了一个疗程。我每次做教练约谈都会哭,我当时就是那种自怨自艾的感觉,我总觉得自己的命途多舛,明明很有能力,却总是被低估,被放错了位置。我当时看不到任何的可能性,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眼前是混沌的,未来是灰暗的。
有一次coaching课上,Kaylin姐让我做一个练习,想像自己“未来有件事情会造成坏的结果,而你要去做出改变影响这个结果”,并问我是什么感觉。我说:沉重。
Kaylin说这个练习非常反映我的内心。那个周有三四个学员做了这个练习,大家在想象这一场景时,无一例外的感受都是“力量”和“温暖”,只有我,回答是“沉重”。
随着约谈的深入,我在Kaylin的启发下,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我其实是有很多优点的,并不是那样楚楚可怜很不堪的样子,我的工作也不是毫无优点,只是我选择去看到那些消极的一面。
换句话说,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控制一切,可是所有人都可以控制自己对事物的反应。终极的自由,是选择如何反应、如何感受的自由。
当想通这一点时,我好像一下子松了一口气,瞬间身体都轻松了许多。我们可能都是凡夫俗子,论钱财名望,我们可能比不上马云王思聪,但有一点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就是我们都可以自由控制自己对事物的反应,就像我们都公平地都拥有一天24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是消极去用固有模式去思考问题,还是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地去看?在这点上,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有可能性的。
我们可能总会说,没什么可能性了,只能忍,然后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开心点。其实可能性还有很多。这点上,我其实做的也不够好,但是有一点经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许对大家有用。
我的工作其实是有改变的可能性的,只是我内心没有力量,总是喊着要改变,可真到要改变的时刻,想想那些艰难困苦,我就会本能地向后退。
Kaylin教练形容我,就像缩在一个盒子里,盒子外面有一朵花很漂亮我很想要,但是我跳出盒子也许就会被淋雨,也许会摔跤,于是我就不敢出去摘花了,我希望那朵花能够自己飘进来。
可能直到那朵花谢了,我都不敢跳出那个盒子,而是心里默默地希望,哪阵大风能把那朵花吹进来。
等到花了谢了,我也就死心了,然后欺骗自己说,反正花儿自己谢了,那就是我与它无缘,这就是我的命。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真的没有可能性了,还是其他的可能性代价太大,要历练的太多,所以我们会下意识地自我屏蔽掉这种可能?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确实是吃了一惊的。其实可能性一直都在,只是我不敢去争取,毕竟争取的路上有太多的代价、牺牲和磨难,以至于我宁愿缩在这个小盒子里,告诉自己没可能了。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想脱离体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辞职就没有了薪水,生活也许会很痛苦。那我们就要想,你是否愿意去忍受这些痛苦,换取你想要的生活?如果不能忍受这些痛苦,那就别自怨自艾,老觉得自己真是没有办法了,就这么忍着吧。如果能忍受,那就赶紧去行动。当你想通了这点,一切就都想通了,因为任何可能性,带来的都是不确定性。你有没有可能性,完全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我想通了这点后,便达到了一个逻辑自恰的状态了,真的坚定和自信了很多。
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天突然对我说:我感觉你最近状态很好,感觉内心有力量了。以前我总感觉你六神无主的,没有主心骨似的。说完她摊在椅子上模仿我:就像这样。
我现在虽然偶尔也会回到讨厌工作的状态,但是我的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了,而且一旦有消极的念头,我会很快地把消极念头打回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和惊喜。我对自己说,要给自己时间去转变,谁都不能一蹴而就地就360度大转弯,但是此时我对我的内心是很笃定的,不像以前那么不确定了。所以各位同修,我希望大家也不要着急,慢慢来,有一点的改变,就比没有强。哪怕那种不幸福的感觉再来侵袭,也不要惧怕,给自己一点时间。
-02-
Coaching给我带来的变化挺大的,让我学会了倾听内心,感悟生活。我其实一直是个内心很细腻的人,只不过繁杂的生活和那些消极的念头,一度让我变得很迷惘,而且感觉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但是达到一个逻辑自恰、悦纳自我、内心坚定的时候,可能我的心灵已经从布满灰尘到一点点变得晶莹剔透,我的感知触角又回来了。
疫情期间,因为闲暇时间多了,我也进一步开始自己对幸福的探索,就是——究竟谁绑架了我们的幸福?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几点小观察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先讲一个我的小观察。不知道大家观察过小孩子没有。很多大人都会说,小孩子特别爱捡破烂,所谓捡破烂就是爱捡地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我的女儿也是一样,经常捡一些我眼里的破烂回来,比如什么小瓶盖,小玻璃球,或者普普通通的一根小树枝。
我发现孩子的眼里特别能发现美,什么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独特的、美好的。捡到个颜色艳丽点的包装纸都能高兴半天。
有一次,在我家单元门口的公共垃圾桶旁边,不知道谁扔了一些塑料小石子,我和孩子爸爸步履匆匆,恨不得绕过垃圾桶,根本没有看到这些细小的东西,一扭头却发现,女儿正蹲在垃圾桶旁,小心翼翼地捡起这些小石子,放进自己的羽绒服口袋里。
我当时特别生气,说道:垃圾桶旁边的东西你也捡?这多脏啊,上面全是细菌和病毒!
女儿委屈巴巴地回答说:回去洗洗不就干净了吗?妈妈你看这多像一颗颗钻石啊!
后来我女儿还真就把这些小玩意带回家洗干净,放在她的塑料玩具,一个公主城堡上,当装饰用的钻石。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当初那些脏兮兮,沾满了垃圾和泥土的塑料小石子,被洗干净了放到一个玩具公主城堡上,却真的特别像钻石,一点也没有了当初的寒碜样。
美丽的钻石,就这样被我女儿从脏乱的垃圾堆里发掘出来了。
都说孩子的眼里总能发现美好的东西,我有时候就在想,我们是怎么丧失这种能力的?
我们年龄比他们大,经验比他们足,学识比他们多,但是感知生活的所有感官,却比他们退化。
孩子有一点特别好,就是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所迷惑。好看的东西,不会因为在垃圾堆里,不会因为上面有细菌病毒,就变得不好看。
而大人,却很容易被外在的东西迷惑了双眼,而看不清本质。
比如《小王子》一书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成年人对人和世界的认知不再出于心灵的、情感的需要,而是以功利、物欲以及固有的模式来衡量事物的价值。
比如书中有这样的例子,小王子说,如果你告诉大人:我看见一幢漂亮的红砖房子,窗前摆着天竺葵,鸽子在屋顶栖息,他们便无法想象这是一幢怎样的房子。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一幢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叹:多漂亮的房子啊!
这种成人逻辑也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的追寻。
首先,我们的幸福被消费绑架了。大到房子汽车小到面包奶酪洗涤剂,他们的广告都在告诉我们:你买了这样东西,就有了画面上快乐的笑容和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们往往觉得购买汽车、衣服、物品、房子才会使自己更幸福。想想那些汽车广告就行了,仿佛只有你拥有了那辆广告上的汽车,才会有一家人快乐的出游。
我们的幸福被完美绑架了。我们的大脑中充斥着各种关于理想化的幸福的画面,这种只包含快乐生活的画面。我们往往认为,幸福是“持续心满意足、身心舒适平衡、没有痛苦、压力、不安和困惑的状态”,夫妻间就应该完全和睦相处,没有争吵。
我们讨厌痛苦,拒绝苦难,觉得没有痛苦和苦难才是幸福的一生。
就像我女儿发现的那些漂亮“钻石”,我们觉得是垃圾堆里捡来的,上面有细菌和病毒,就压根看不出它本身有多漂亮了。
实际上,如果你想得到美丽的“钻石”,就必须接受它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然后把它拿回家,仔细地清洗干净。
心理学家柯苏在《在喧闹的世界里清醒地活》中曾写道:要想得到幸福,就要坦然接受不幸、苦难和不完美。
因为生活就是如此:一个接一个的苦难,虽然其中大部分无法解决,但这并不会阻止我们幸福地生活。
我们的幸福被期望绑架了。举个例子。比如你老公晚上8点下班回家。如果你是在晚上五点就在家等他,你可能会埋怨他回家太晚。如果你晚上七点半到家在家等他,你可能会满生欢喜,觉得我刚回家没多久你就回家了,真好。如果你晚上十点才到家,可能还会感恩,老公已经在家里等着你,家里有盏灯光为你而亮。
我们对幸福的期待也是如此。大家是否想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幸福”这个词,我们是不是会活的更坦然?福楼拜曾经就在信中说:你是否时常想过幸福这个可怕的词让多少人泪流满面?如果没有这个词的话,我们会睡得更安心,生活得更自在。
而正是因为我们对幸福有了过高的期待,我们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但由于期待高、个人的能力又有限,目标不容易实现,我们就越容易因此受到影响。
我们都被幸福的包装洗了脑,期待高,欲望大,能力又达不到,反而越来越不幸福。
我曾经就是这样,想法多,欲望大,完美主义者,能力却达不到,因此总是感到焦虑和沮丧。现在我逐渐认清了自己,认识到了有多大的锅盖多大的盖,内心坦然了很多。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这句话我特别认同。
最后,比较绑架了我们的幸福。我不知道大家在前不久看没看到过一篇文章,叫《孩子为什么放寒假了我也不让你睡懒觉》。这篇文章是我一个笔友写的,创造了那个公众号的10W+。我和这个笔友有过接触,她人特别好,帮助过我很多,所以这篇十万加我特别为她开心。但是整个文章的论据,我是特别不认同的。
文章的大意是,孩子,你的同桌航航昨天6点半就起床了,做数学卷子!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你知道妈妈的同班同学张阿姨么?她高中天天努力学习,现在有着比妈妈好太多的生活……
文章本身引经据典,确实很励志,我也认可年少时要努力读书的观点,当我女儿不努力读书不努力练琴的时候我也气儿不打一处来恨铁不成钢,但我还是挺为这篇文惋惜在:我们,尤其是中国人,真的是太容易和别人做比较了。
孩子你要努力,是因为你同桌6点半就起床做数学卷子,你不努力,就会像妈妈和张阿姨一样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要和别人比,人家6点半起床做数学,你怎么不得6点就起吧?人家得了第一名,你也不能太差吧?就这样比着比着,我们越来越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永远都在看向别人。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很多人也是这么被教育的。
但实际上,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有份平平淡淡的工作,一个平平淡淡的人生。有的事业上顺风顺水,有的家庭上温馨和睦,能两者兼得的,就已经是三代积德,祖坟冒青烟了。
用句俗套的话来说,大多数人用尽一生,拼尽全力,也只不过过着平凡的生活。
认识到“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很重要,但早点认识到你再努力也达不到那么优秀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努力不是为了超过谁、赢过谁,而是为了达到你的位置,并在那个位置上活得开心快乐。
认不清自己,又总要和别人比,大概率活得会很痛苦。
我是吃过这种亏的。
我从小就是这样,凡事要拔尖,自己给自己加码,别人拿第一,我也要拿第一,别人去学计算机语言,我哪怕对这个毫无兴趣,也一定要去学,因为我不想被落下。
尤其是这些年,貌似有点中年危机,总想证明自己。我不停地学这学那,考这考那,跟风知识付费。学的多不消化,很多课程并不是自己喜欢,只是觉得有必要,学起来没滋没味,还占用了大块时间。
看着同班同学住别墅,我恨自己当年没有做好人生规划,看着同学成为世界名模,一天到晚巴黎香港的走秀,我恨自己当初没学一项特长。
这段时间宅在家里,我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想来想去,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生活水平是完全匹配的,甚至可以说,老天对我已经很偏爱了。想要更多必然要付出更多,我自然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那就不如,放低要求,悦纳自己,把自己能做好的做好,然后……享受生活。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多大的锅盖多大的盖,不用去和谁比较,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平淡的一生,慢帧速度享受和老公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闲暇时能有时间看看书听听音乐,这就是我触手可及的幸福。
从前我是个标准的忙碌奔波型,总是给自己很多压力和目标,但却能力不足做不到。《幸福的方法》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使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使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现在我明白,幸福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加缪有一句话叫:我现在想要的不是幸福,而是觉醒。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去感悟幸福,而不是追随幸福,当我们不对幸福抱有幻想,不再等待幸福的到来,而是去热爱幸福、感悟幸福的时候,你会发现,幸福一直就在你身边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