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数学一直很感兴趣,在学校也是数学课代表。他的理解力比较强,思维很活跃,喜欢表达和互动。但也许正因为思维跳跃性,他的精确性不是很高,有点像六脉神剑一样,会间歇性失灵,一学期总会考砸几次。这里复盘P.E.T正面和反面两个案例。
一、倾听孩子的挫折
前天接儿子放学,儿子出来后有点闷闷的,眼睛有点红红的。
我问儿子: “怎么了?"
儿子说:“今天考试了。”
我心里知道他今天一定考砸了。以前我会急于了解结果、原因然后开始安慰,这次心里戈登一下,孩子在问题区,我要倾听。
我说:“你没考好,不开心是吗?”
儿子说: “才考了70分。”
我有点懵了,创了新低。我说:“你觉得分数比较低,很难过,所以哭了。”
儿子说:“我今天哭了三次了。拿到卷子,哭了一次;数学老师批评我了,哭了一次;班主任批评我,我又哭了一次。”
我心里明白了,没考好只是原因之一,被两个老师批评让他更难过?我说:“恩,那是挺难过的。爸爸看到你平时很喜欢也很认真学数学,心里觉得很委屈。”
儿子说:“今天考试的时候,身上突然很痒,我就老去抓痒,所以最后三道题目没做。”
我说:“哦,身体痒的很难受,来不及做完。现在还痒吗?”
儿子说:“不痒了。”然后开始又和我有说有笑地说其他的事情。
孩子考砸了,虽然我能接纳,但以往我会主动追问下原因,然后安慰和鼓励。但P.E.T告诉我们,这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倾听和理解。
二、没有忍住孩子的粗心
粗心是一个标签,不应该用来评判孩子,是从成人角度出发定义的: 大人认为孩子非故意性地做错了大人认为孩子应该做对的事情。有点拗口,但却能看到评判的本质。
今天,儿子做完学校要求的一张数学模拟卷,然后需要家长批改。
我发现他有好几道很容易的题目做错了,以我对他学习情况的了解,他应该是知道怎么做的。于是我叫他过来,让他自己订正。
第一道题目他快速扫一下,说:“没问题啊。”
我说:“你再看看题目。”(心里对他的态度有点急了。)
然后他找到原因自己订正了。
第二道题目,他自己开始又没找到问题。我指了下图让他看清楚,然后他找到原因又订正了。
这时候我觉得他态度有些问题,开始有点生气了,没有及时戈登,开始越界评判。
我说:“这些题目挺容易的,你怎么一错再错,平时都会的啊,今天太粗心了。” 然后我又说: “自己原因也没找到,是不是没有专心啊。”
孩子明显觉察到我对他的态度有些不满,赶紧拿着卷子认认真真把后面几道错题订正了。
看到孩子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开始平静下来。等他订正完后,我向他道歉,说:“刚才爸爸有些着急,说话有些重,对不起。我看到你上午做完其他作业后,又很努力地做完这张卷子,才去看动画片。” (戈登一下,看见孩子的努力)
然后我说:“爸爸觉得以我对你的了解,那几道题目你以前都会做,看到你做错了所以觉得有些遗憾。” (遗憾应该是我的初始情绪,而不是生气。)
儿子觉察到我情绪的转变,就说:“刚才做卷子时有点累,发了会呆。” 然后乐呵呵跑开和弟弟玩去了。
三、总结
自己从小一直被教导:“做什么事,结果不重要,态度最重要!”所以,对于孩子,我能够接纳和倾听他结果的挫折,但有时候却无法接纳和理解他的态度。
其实,很多时候,什么样的态度是合格的,都是由成人定义的: 努力了不会没关系,会但是粗心就是态度问题;15分钟起床刷牙洗脸是动作快,30分钟就是磨蹭态度问题;上课不举手发言是态度问题,上课太活跃讲话影响课堂也是态度问题。
我们做父母的很多时候是矛盾又残忍的,一方面肯定孩子应有的天性: 活泼、好动、节奏转换慢、思维跳跃发散、经常发呆乱想、喜欢哭、喜欢互动讨论甚于静态做题。。。但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场合,我们又在潜意识里构造出期望孩子应该达到的一副小“大人”模样: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纪律性强、学习坐得住、做事效率高、勇敢坚强、生活学习都细心。。。(很多大人自己都做不到)
卢梭在他的儿童教育著作《爱弥儿》中严厉地提出批评: 社会和家长总是不自觉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老态龙钟的儿童”。
其实,有时候看到儿子身边,就有一些孩子有这样的倾向。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倾听孩子,我们才能给他们正向的影响。否则,我们陪伴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P.E.T之路上,不断觉察和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