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鹏
1
2012年9月,女子乒乓球世界杯决赛在黄石举行,声势空前浩大。被单位派来采访赛事的我并不热衷乒乓球,因此对赛场上的厮杀没多大兴趣。倒是场外的一个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A组最后一轮比赛中,刘诗雯对战美籍华裔球员邢延华,现场气氛异常热烈,赛场四周也聚拢了一群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在我正前方,有一个人撅着屁股姿势怪异地趴在护栏上,专注地捕捉着场上的精彩瞬间。许久,他才缓缓起身。在他抬头的那一瞬间,我惊住了。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他的颜面已然被熔解,显得扭曲狰狞,像一片冷却过后的熔岩,仿佛能感受到当初那火燎般的烧灼疼痛。他翻看着他的“战果”,生动的微笑像微风拂过湖面,一层层荡开来。他似乎注意到我在看他,朝我这边望了一眼便忙活开了。
不久后,我要采写一篇关于数码产品变迁的稿子,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采访对象。一个熟识的女孩告诉我,她单位旁边有家开了十几年的照相馆,有些业务往来,可以帮我联系。进门那一刻,我们都认出了彼此,异口同声地说:“哦,是你呀!”
他就是老黄。言谈中,我一直不敢谈及他的面容,倒是他主动提及,跟我打趣说:“我应该是黄石‘毁容摄影师’第一人!”
话匣子一打开,我就忘了此行的目的,不着边际地聊起来。在他爽朗的笑声,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故事。
1962年,年仅2岁的他意外遭遇了一场火灾,面部和手指严重烧伤,不仅面部毁容,且十指不全。火灾毁掉了老黄的容貌,却没有毁掉他追求美丽的梦想。
中学时代的老黄第一次照相时就对相机产生了好奇,原来这个东西可以记录我们看到的一切!于是,他在心里悄悄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长大后,要当一名摄影师,通过镜头来记录自己眼中的美丽,定格世间的每一刻感动。
老黄毕业后被分配到轮胎厂当了一名工人。那时,他不仅自学摄影知识,工作之余还找机会向摄影师傅学习如何冲洗照片,如何调节灯光。
老黄认真务实、执著追求的精神打动了同厂一位美丽的姑娘。1983年,姑娘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嫁给了他。婚后,在妻子的支持下,当时月工资只有26元钱的老黄借了1700元钱买了一台“理光”手动照相机,并承诺3个月还清债务。
从此,老黄开始踏上自己追梦之路。每天工作时,夫妻俩撑着一把伞,推着柜台车吆喝起照相生意,并借用一家餐馆的厨房来洗底片。老黄笑着说,那真是“白天厨房、晚上暗房”,条件很艰苦,太不容易了。
最艰难的还不是工作环境,而是来照相的人看到老黄的相貌都不免有些犯怵。甚至有人公开嘲讽:“一个破了相的人能照出什么好照片?”
听到这些话,老黄并没有往心里去,而是更加刻苦钻研摄影技术,并立志一定要拍出好的照片,获得大家认可。
有一次,一位年轻姑娘来照相,老黄忙笑脸相迎,那姑娘看到老黄后皱着眉头坚决不让他照。无奈,只好由妻子给她照。姑娘看了照片后不太满意,老黄说:“还是我来照吧。”姑娘半信半疑地说:“那就试一下吧。”结果拍出来的照片让姑娘非常满意。渐渐地,老黄的生意好了起来。2个月后,他就还清了债务。
1998年,老黄辞职开了这家影楼。日常事务主要由妻子负责管理,老黄则不断学习充电,潜心研究摄影艺术,他明白从养家糊口的照相到真正的摄影创作,需要在练好外在技术的同时提升内在修为。
如今,老黄凭着精湛的摄影技术成为了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以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多次在全国摄影比赛中斩获大奖。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些揣着梦想的人做成的”,这是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的一句话。临走时,老黄用他残损的手掌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自己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后来,我的结婚照就是由老黄和他的徒弟共同完成的,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纪念。后来,在一些活动场合也会碰到他,他还是一如既往扛着沉重的摄影机四处奔忙。
2
曾经有段时间,我在某城区做驻站记者。2013年的一天,该区宣传部的同志跟我说,咱们区搞的“四千工程”满一年了,你看能不能做点文章?
所谓四千工程”,就是“千名干部结千家亲、办千家事、解千家难”,组织动员全区千余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亲戚,一结就是5年。
说实话,这样的政治任务很难写出点什么新花样,思考片刻后说:“有没有做得比较好的典型可以挖掘一下?”
“老马!找老马!”宣传部的同志立即说。
来到老马办公室时,他正在埋头写材料。提起“结亲”的事,老马只是淡淡地说:“我的结亲对象是一个70多岁的孤寡老人刘大爷。”
刘大爷曾是黄棉的职工,年轻时因犯错误丢掉了工作,也失去了爱人,一生没有生养子女,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仅靠低保维持生活。住在一栋旧楼房的顶层不足20平米的加盖房里,冬天透风,夏天炙热。
那年中秋节,老马提着月饼和绿豆糕去陪刘大爷过节。楼道里的邻居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的老马,一脸诧异,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老刘几十年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啥时候多了这么个亲戚?”到了刘大爷家后,他激动地对老马说:“你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陪我过中秋节的人!”
一来二往,老马便成了刘大爷家的常客。每次来,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看看他的身体怎么样、家中还有什么困难……刘大爷也慢慢从心里认上了这个“亲戚”,用刘大爷的话说就是“老马是个可以掏心窝子的人”。
刘大爷患有白内障,要住院做手术。老马得知后,放下手头的工作就去看望。手术后需要长期外敷“拨云眼膏”,老马找了好几家药店,只找到一张“拨云眼膏”的说明书。为了提醒自己,老马把这张说明书压在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面。终于,老马在新华书店旁的一家药店找到了这种药。老马主动提出要承担药费,一直到刘大爷眼睛好为止。
渐渐地,刘大爷的心情好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街坊邻居都说:“老天爷给你送来了一个好儿子啊。”
听了老马的讲述,我说:“说实话,很多类似的结对活动,一些老百姓会认为是作秀行为,所以往往吃力不讨好。当然,如果把结亲仅仅是当做一个政治任务来完成,其实也用不着付出这么多。”
老马沉默了一会,才缓缓说:“之所以选择刘大爷作为帮扶对象,是有故事的。”
与帮扶对象签订承诺书的那一天,老马来到挂点的社区,在现场看到一位70多岁的清瘦老人,满脸皱纹,言语不多。他就是刘大爷。
“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去世多年的老父亲。”老马回忆说,自己出身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为了养育10个子女,父母日夜勤扒苦做,积劳成疾。“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年迈的父亲在地里干活,突然就倒在地上,抬到床上不到一个小时,甚至都来不及交代后事就停止了心跳。”
“父亲这一辈子一天也没休息,一小时的福也没享过。”说到这儿,老马的眼睛红了,声音哽咽,“我真正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觉!作为长子,我没有尽到应尽的孝心,一直以来,我对父亲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于是想通过帮扶一位老人来弥补心灵上的缺憾,卸下多年来压在心头上的包袱。”
老马在自己的《结亲日记》里这样写道:“对老人尽一份爱心,尽自己所能为老人做一些实事,让他度过快乐健康的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
3
2016年年底,我在一个公益活动上认识一位刚创业不久的大学生小马。问及她做公益的初衷,她说是受了一位叔叔的影响。那位叔叔和她非亲非故却在她最困难的时候资助过她,而且不图回报,只要求她将来有能力时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我立刻就想起4年前采访过的一位民营企业家老王,就问:“资助你的那位叔叔是王XX吗?”她很惊喜地说:“是啊是啊!”
2012年8月15日,那天是我们报社创刊60周年大庆,庆典活动很热闹,很多规定动作的新闻稿件要写。就在那天中午,一个在社区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去采访一位民营企业家,他资助了几位社区的贫困生。说实话,这样的新闻早已不是“新闻”,见得太多了。何况也没有时间,就推脱不去。朋友言辞恳切地说,你来一下吧,是被资助的学生希望你能来,你就满足一下他们小小的心愿吧。
小袁是老王资助的第9个孩子。我到她家时,看到的是一间阴暗潮湿不足30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台旧电视机和一个冰箱就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小袁父母都是聋哑人,所以从小是由外公带大的。父母被安排在残疾人公益岗位上,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千余元。小袁那年参加高考,被湖南一所一类大学录取。一家人在高兴之余为筹集学费而发愁。老王听说后,联系了社区干部,提出要资助小袁,并承诺要跟踪帮扶她一直到大学毕业。
老王曾是麻纺厂的一名工人。1995年,厂子破了产,当时年仅20岁的他下岗了。为了谋生,老王干过短工,当过保安,甚至还做过冰棒批发等工作。
回想起当初生活的艰难,老王说:“我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一技之长,多亏当时街道办和社区送我去参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老王取得了物业管理资质证书,成立了一家由下岗职工组成的物业公司。
如今,老王的物业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在管理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当初创业时,我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现在,我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老王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安政法大学的小朱,父母都是下岗职工,无力支付学费。老王连忙送去了1万元,并承诺每月提供500元生活费直到其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黄石二中的小杨,父亲患病,一家人全靠小杨的母亲在路边卖菜维持生计。听到这个消息,老王心里荡起一阵波澜,表示愿意帮助她完成学业……
在这些孩子们身上,老王投入不仅是金钱,而是爱心。每逢寒暑假,老王都会把这些孩子召集起来聚餐,让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情况,互相鼓励;逢年过节的时候,老王还会给他们发红包,勉励他们好好学习。
孩子们也经常给老王“汇报”在学校的情况:参加学校活动获得了荣誉、期末考试得了奖学金......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老王就会格外高兴。他告诉我,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所以看到他们每一次的进步和成长,就感到很欣慰。他说:“传递爱心就是一场接力赛,我希望我能坚持做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4
小倩是武汉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主持人。我认识她那会,她才刚刚20岁,还是湖北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
小倩是一个特灵气的女孩,爱好舞蹈、话剧、朗诵、摄影,曾经成为某时尚报纸的封面女郎,同时也热衷于参与公益活动。
2012年10月底,她在学校发起了“寒冬来了,送你‘衣’份温暖”的活动,准备征集学生们不穿的旧衣服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她想扩大一下活动的影响,就求助于她结识的一位摄影爱好者。正巧是我的老朋友,他就托我去帮这个忙。
见到小倩时,她正在学校北门的那块空地拉横幅、摆桌子、贴海报,忙得上蹿下跳不亦乐乎。为了带动更多人捐衣服,小倩自豪地说:“我们寝室的、我们班的都发动了,他们会排着队来的,哈哈。”果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捐衣服的队伍,每来一位,小倩都嘱咐同伴做好登记、分类放好,并深深鞠上一躬说:“非常感谢您!”
一上午下来,收到了满满两大袋衣服,我帮她搬到了门卫室存放。忙完后,她嚷着要请我吃饭,我就说:“好吧,你请客我买单。”
小倩是个挺有文艺才华的女孩子,进入大学后却加入了系里的实践部。很多人问她为什么没有选择文艺部,她说:“只有真正的实践才可以让成长不再是简单的花拳绣腿。”
刚开始参加实践活动时,她也觉得很累,甚至有时还觉得有点形式主义,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自从知道有残疾人联合会后,她觉得生活慢慢变得有意义。
“第一次接触他们,我着实吓了一跳。那些孩子大多患有残疾、智障、自闭症,他们习惯于一直呆在只属于他们的角落。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孩子实际比我大很多,见到我依然亲切喊我‘姐姐’,和我握手、拥抱,以他们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小倩说,他们缺少一扇窗,一条路,所以走不过来,但是我们可以走过去,了解他们,接近他们,去尝试着体会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他们难以拥有像智力正常的人一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世界可能单调,可能荒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用一束光照亮黯淡,尝试着让他们笑颜灿烂。
最后,小倩告诉我:“有机会我介绍一个人你认识一下。”
几天后,我正好去残联的康复中心参加一个活动。出来时就看到满头大汗的小倩和一个同伴一起扛着两大袋衣服进来。见到我,她很惊喜地拉着我说:“走,我带你去见一个人!”看到我们进来,一个面目清秀的大个子男生从一群孩子中站起来,口齿不清地喊着:“小倩姐姐!”
这个男孩是一个脑瘫患者,却喜欢诗歌和散文。在他第一次见到小倩的两三分钟后,他就把小倩的名字写进一首诗——《镶嵌美丽的人生》: 镶嵌了一块美玉带在你的身旁/站在高高的山岗/俯瞰美丽的前方/美丽的倩影向你招手/美丽的梦想敢于奋斗/绽放耀眼的光芒/小小的星光闪在你的身上/种下胜利的果实/和你爱的人一同分享。
小倩跟我说,这首诗是我做公益以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会一直珍藏着。
男孩留了我的电话,当天晚上就给我发了一首七言律诗,也是把我的名字嵌在里面,遗憾的是我没有保存下来,后来也找不到了。
小倩毕业后去武汉做了主持人,刚起步时在业务上和我时有交流。后来,工作渐渐有了起色,担当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再后来,看她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近况,我看到更多还是诸如环保志愿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温暖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
“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在同学录上写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情,我写下想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一份‘有温度’的职业,可以聆听观众诉说自己的故事,可以真实的交流想法,可以透过话筒和荧屏把更多的能量带给他们,会有种幸福感和使命感。”她说,很庆幸,我现在正在做着这件事情!做一些有温度的事,遇见一帮有温度的人。
2017年8月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