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十月份,寒气逼近,校园的步行道上一地枯叶。太阳见得少了,天气便悄无声息地阴郁下来,整个人也无可避免地阴郁着——论文没写完,工作也无着落,不能不阴郁。
一年一度的秋招季抢了秋季的风头,无所谓本科生研究生,周围的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这里关注个公众号,那里收藏个小程序,这家的校园招聘走一遭,那家公司碰一碰,颇像走入沙漠的淘金者,前无坦途,后也茫茫。当然,在收获上和淘金者是无法比的,所以我又称之为捡垃圾的游民。
学校里的招聘易拉宝前挤满了人,个个拿着刚打出来的还发热的简历,殷情地排着队。可是僧多粥少,大多不能得偿所愿。
于是就连“捡垃圾”,也捡得不顺心了。
身边陆续传来好消息,或是签了小学,或是上岸某地公务员,或是读博,总之,大家都有了归处,只我如一片浮萍,飘无所依。
我心里倒也不急,因为一万多的工作不好找,三千的工作那不是一大堆吗?反正饿不死。
于是按照自己的步调继续投简历,终于,在某高校的招聘会上,我收获一家公司图书编辑的offer。
工作地点在青岛,对于这座城市,不知是哪里植入的印象,总觉得它顶美,大概是海赋予它的魅力吧。
那么蓝汪汪的一片海,在青岛随时都能看到,还不够享受的吗?
话虽如此,毕竟是这么远的地方,去了可就没有回头路了。为此,我专门飞到青岛考查公司情况,以免掉入陷阱。接待我的人事小姐姐很温柔,公司面积不大,却堆了很多书。那天我坐在插画旁边,看一个男生画画,内心深处直觉这个公司我来对了。
然后,当我毕业后带着大包小包来到青岛,撸起袖子工作几天后,不幸听闻公司财务紧张,已近四个多月未发工资。犹如晴天霹雳,我的心一沉,想跑却无处可跑,只能咬牙继续干。
现代社会的打工人自嘲自己是牛马,话虽然糙,道理却不错。人为了赚钱而变卖自己的劳动力体力与脑力,不正如辛苦耕地、运货,埋头苦干而为求草料的牛马一样吗?
现在,我的粮草没有了,虽然我挺喜欢耕那片地,但仍然免不了心中不满。终于在四个多月后,在本应到账的工资再次推迟时间,且发薪日遥遥无期之时,我提了离职。消息发送出去那一刻,我身心舒畅,见花是花,见草是草,心无挂碍。
这样的心情并不持久,失业的阴影慢慢笼罩了我,焦虑蔓延,包裹我的心脏,令我寝食难安。幸而这世界总是不缺工作机会的,一个月后,投递了数百份简历的我入职了一家新的公司,进入了如火如荼的短剧行业,转行成为了一名短剧编辑。
短剧大概是所有行业里最表里如一的,深入了解后,完全符合我对它的刻板印象——毫无逻辑、浮躁、粗劣。要做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我需抛弃逻辑,放下身段,洞察人性的弱点。每天8个小时,短剧过重的情绪和聒噪的台词足以霸占我的五感,麻木我的神经。
在我入职前就知道,短剧编辑不适合我,但我仍然去了。结果就是在入职不足一月时,我的头发足足少了三分之一。
幸运的是,在我即将崩溃的时候,上天给了我喘气的机会。我所在的组因效益不好被裁,我再次成为一位失业游民。
天知道,被裁的那一刻我有多高兴。一想到我不再需要每天关注新剧榜单,不再需要刷剧、修改剧本,不再需要与作者沟通、找本,不禁扬起嘴角。这些“不再需要”构成具象的幸福,软化了我绷紧的神经。
“没找到工作天要塌了,找到工作天塌了”完全契合我的这份工作经历。
现在,我再次失去了工作,我可以休息休息了。
毕业前的我绝不会料到,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我会两度失业。这种事情听起来很倒霉,但真的遇上了,于我而言,却并不尽然都是可悲的。
我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坚信,我的未来无比光明。
——2025.1.8事,2025.2.19书,陈四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