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体验这个话题太大,太空,很难落实到生活中。”其实不然,思考问题最忌有局限,若是在问题的基础上想问题,定然被问题本身的局限所困,很难有实质的进展。
举例:问题是一家餐厅在筹划中,管理层讨论怎么样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盈利?基于这个问题你会想到什么?提高营业额,削减成本,具体做法是卫生要好,菜品要新鲜美味,员工服务态度要好,要多做市场,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等。换种思考方式看看,餐饮业属于服务页的范畴,服务页的核心两个指标是什么?客户数量和客户满意度。然后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去入手,其中客户数量的关键是引新和留存.....等等分析下去。
其实前者局限于餐饮的圈子在思考问题,想的是关于餐饮的具体问题,后者是到服务业层面在思考。回到体验来说,局限于某类产品去谈体验,倒不如从人的角度,从人生活的角度去入手,毕竟产品最终的使用者是人,使用环境是生活。
1、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服务。
所有的用户都是“盲人”,为什么说是盲人呢?是因为用户在用产品的时候都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比如我按下这个按钮是进入哪里?我想要进门是要推呢还是拉呢?我怎么样能够达到我要的那个效果呢? 顺便提一句,生活常识会让一些问题自然而然有答案,但是这是多次重复,身体反射习惯养成的结果。
举例:早上出门要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的时候,保姆在你走下楼梯时,递给你今天一件整洁的西服,在门口放下今天要穿的皮鞋,在你出门的时候提醒并给你递包。这个流程怎么样?没有感觉的话看下一个,保姆在你下楼梯时,突然放了一个凳子在楼梯口,然后递给你一件运动服,门口没有放鞋,走得时候没有提醒你带包,尼玛,灰色的一天~ 前者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了合适的服务,这就好的服务体验。
可能有人会问,真的有人会无聊且无知地在楼梯口放一个凳子吗?举例:饿了么,使用红包时,还要在输入一次登录密码。红包只有线上支付能用,支付成功之前还有一层第三方支付密码,难道是不想用户使用红包,但愿是我想多了......还是没有再次输入密码的场景。(注:在饿了么新版本中已经优化)
2、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
产品即服务,或者产品仅仅是服务的一环。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前面的产品是指广义上的产品,实物产品+服务,后者只是狭义上的产品,即实物产品。可能有些人不懂为什么会有广义的产品?好吧,我承认是我胡扯的。但是请问客服的服务算不算产品?
举例:两任魅族MX4出现质量问题,第二个希望快速处理,一天打了近十个客服电话,反馈问题,两次要求客服回电未果。了解客服工作的人应该知道,你给客服打电话,打到哪个客服谁也不知道,遇见一个客服描述一遍问题,不断在消耗仅存的耐心,建议客服有处理的进展后主动给用户电话,或者问用户问题前,请先听一遍上一条投诉的录音,然后给用户回电。否则等用户耐心耗尽时,唯一结果是再也不会用你的产品了。
顺便吐槽下,在北京,魅族的授权维修网点1个,小米的授权维修网点20+。
魅族,爱过。
如果你单纯认为现在手机厂商还是单纯在卖手机,那就大错特错了。老罗都说了是卖情怀,好了,不黑他了。
情怀还谈不上去,bigger不够高,其实是在卖服务、卖体验。体验怎么来,从用户一开始接触你的品牌,到发生购买行为,然后到使用你的产品,最后到产品正常“死亡”,整个过程都是你在提供服务,用户接受你的服务,便产生体验。口碑营销的基础是什么?服务够好,体验够好,当然产品也不能太差,对吧。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