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看电影《入殓师》,一直没去看,期末考试期间想看但怕浪费时间,期末考后又觉得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这种可做可不做的事,没有必须去做的理由,因此总是半推半就。
今日不想出门,或是不方便出门,于是就着中文版在电脑上看了。
肯定没有日语版的那么入神。
我觉得影片很感动,中间流泪了许多次。
但还是想感慨,电影终归还是电影,不是现实故事。因为:
1.现实世界中,入殓师的活儿一定没有那么有仪式感,或那么慢节奏。
或许是因为在乡镇的缘故,但如果是一个城镇中的入殓师,工作强度应该会比这大,半夜接到电话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场景。
见到的尸体也许比电影中要多样化:腐烂的,不完整的,惨不忍睹的......
电影将这个工作的意义抬高了,把那些琐碎的,甚至是令人作呕的日常工作给浪漫化了。
2.亲子情——父亲手中真的会握着石头吗?
电影中许多的情感都能唤起我们的共鸣,说明这也是我们人类共通的感情。
其他的感情我认为都是比较合理的,但就男主父亲的亲子情这件事,我认为他的父亲在往生时手中握着石头这件事,不一定是真的。
人在快离世的片刻,想到的是自己这一生的所有回忆的缩影吗?会回顾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间度过的那些日子。当中会有自己作为孩子的、与父母的时光,作为工作者的打工时间,作为一个纯粹的生命在体验生活的时间,作为一个男性/女性在体验朋友、爱情等等的感受...... 人生一定是丰富又多面的,而不只是作为一个身份而活着,而在他离世时想着的,难道就只有儿子吗?
从性别研究角度,我们不应该批判他抛下自己的儿子去找其他的女人这件事,因为婚姻本身是反人性的,剥离强制性的一夫一妻制,他喜欢上另一个人不是一件特别惊天动地的事。
而从人类、生命角度出发,他终究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是丈夫或是父亲,他感受到自己被吸引了,并且想要重新作出自己的选择。
而从伦理道德层面,他作为一个父亲、这个家庭的一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就是他自己应该也默认那些伦理道德的情况下,进入了婚姻(也就默认了一些法律责任),拥有了孩子(也就默认自己需要承担的部分),而让曾经的妻子独自抚养共同的孩子,并且狠心不再见自己的儿子(或是预知到自己做的决定可能会产生这个结果,但依旧选择去做了),从这个层面,他的决定是错误的。
最后,从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感情层面,妻子必定是受伤的,且会很辛苦。孩子与父亲分离,对父爱的渴望没有被满足,也可能会受伤,或是可能基于某种社会文化需要面对挫折、争议以及嘲讽。从妻子和孩子的情感层面,他也是错的。
而从他自己和他爱上的人的情感层面,抛却道德伦理,其实并没有错,感情本身是纯粹的。他的决定违反了一部分的道德伦理,并且让两个人受了伤。这是他知晓这些可能造成的情况后,依旧做下的决定。
因此他的妻子和孩子其实从道德和情感两个角度是可以谴责他的。
据研究(忘记出处了),男性对孩子的亲子情似乎的确没有女性那么强烈。而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身份认同为男性的人,选择了跟随自身的情感,做下那个决定。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生命的一个选择。(也可能是因为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可以冷静客观)
回到这层的主题,我想说的是,他在离世时也许对儿子是有愧疚或想念的,但应该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感情。
如果是离开家庭后长达三十年一直深感愧疚和思念,那么死亡时握着石头是可能的,但离世的那一瞬考虑的也应该是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生。
如果是离开家三十年间,确实有过愧疚和思念,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感情,那么离世时亲子情忽然涌上心头,找到那个石头握在手里也是可能的,但在这三十年和这离世的瞬间,更主要的就还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着。
因此,也许是有亲子情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3.作为一个女性,和一位性别研究学者,我必须批判里面的婚姻意识形态。
尽管男主对女主很好,但电影中传递的讯息,仍然是男性在这段关系中是主体,女性是客体,是需要以男性为中心的。
我认为,在这个故事里,是她走进了他的世界:原谅他失业和欠债(男主还隐瞒了数额),跟他一起回家乡,给他打扫屋子做饭(这里是女性在婚姻中分工的刻板印象和父权文化中的“强制”义务),陪他去澡堂,去观摩他的工作,甚至是提供性爱(男主在初入职时抗拒入殓师的工作,为了逃避心中的恶心感,而半强迫式地要求女主和他性爱,这样的场景竟然是电影中被默认为很自然的片段,而大多观者也觉得很自然,因此是社会默认的背景:女性有义务在婚姻中提供性爱体验,尽管法律规定婚内强暴也是强暴)......
总之,一切都是以男主为中心,最后男主为他父亲入殓时,将他父亲手中的石头交给了女主,女主也是在围绕着男主。
或许是这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吧,男主正好失业了,正好回到了家乡。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婚恋背景:结婚后就是以男方为主,女人是嫁给了男人,男方提供住房,女性跟着男方住宿和移动。
女主是个怎样的人,她的工作具体服务哪些人,都做些什么,她工作中的烦恼有哪些,她家乡是哪里,她在婚姻中想要被男主怎样爱着,她希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她和父母的感情如何......
这些都一点也未提及,可见女主的“客体”身份。
作为一个性别学者,我必须对这种“不重要的女性/妻子身份”和其代表的“客体文化”表示批判,对传统的婚姻模式表示批判。
女主是否幸福?做家务、打扫做饭是否辛苦?生了孩子后抚养孩子的义务是否全部都是她一个人承担?
这是身在当今社会的我们需要关心的。
当然入殓师的优点,也即是它的缺点带来的——一个温馨的、圆满的故事。
看完后我忽然想到了我的妈妈。也许她也需要被视作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只是“妈妈”的身份。
她体内住着一个欢快的小女孩,不应该身陷于“应该如何如何”的“母职”。
关于母职,也是性别研究的一个范围,我会继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