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直到八月底,我才打起精神,重新回到影院。
全为两部片,一是吕克·贝松新作《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充满童趣与怀旧感的漫改科幻;二是今天想聊的《极盗车神》,埃德加·赖特的新作,开场三分钟就能让你血压冲破汞柱。
作为创作“血与冰激凌”三部曲的鬼才导演,埃德加·赖特并没有走熟悉的老套路——黑色幽默与末世题材(无论是哪种末世)。反而抓住了"音乐与飙车",这两个看似商业气息浓重的点位。
这是向主流观影口味妥协吗?
的确,电影开头几分钟时间,可能是今年上映电影中,最为吸引人的存在。有如《雨中曲》中的经典舞步段落一般,主角伴随背景音乐,随性游走街头。剪辑利落,配乐得当,每步都有如踏在鼓点上一样,迸发出生命力。可能只有最麻木的观众,才能按耐住跃动的身躯。
除去这是导演本人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化的前提不谈。开场这段长镜头,惹眼之余,其实也有所暗示——这不是一部纯为讨好观众,或是满足个人恶趣味,或是转型纯商业片的试水作。
这其实是一部,音乐元素包裹下的反类型作品。
从赖特的三部前作来看,《世界尽头》戏谑了科幻类型,《僵尸肖恩》调侃了丧尸类型,而《热血警探》则颠覆了警匪类型。他的每一部作品,其实都是一次充满个人风格的反类型尝试。
而这一次,他选择的目标,就是“盗匪片”。
虽然这种类型,在国内并没有广泛认知,但其实已由来许久。从《11罗汉》到《奇谋妙计五福星》,以及《纵横四海》等,都可以划归盗匪片行列。
从字面来看,就能明白所谓盗匪类型,指的就是“围绕法外之徒,描写他们抢劫,偷盗,驰骋社会黑白灰三道的故事”。而所谓反类型,也就是指突破原有类型的框架,模式与习惯,另辟蹊径出一种剧情与观感。
而这部在北美饱受赞誉的小成本作品《极盗车神》,也在开篇就点出其主线——抢劫。
但与一般盗匪片不同,本片却基本淡化了犯罪前的策划阶段,且完全回避了抢劫时的火爆场面,而将视角归在一位看似身在其中,实则置身事外的司机身上。
当然,这并非暗示作为司机的主角,在犯罪过程中无足轻重。反而,负责跑路,望风,乃至摆脱警察追捕的他,其实也身担重任。但将抢劫实施过程舍去,这的确算是冒险行为。
毕竟,盗匪片的高潮,就是劫匪掏出枪来大声喊出趴下的那一时间。
屋里同伙枪林弹雨,屋外男主悠然自在,此种反差,便是对套路的“第一轮宣战”。
下一波炮火,便是人设。
撇开有着童年创伤,身心皆不健全的主角不谈。
通常盗匪片中,或是孤胆英雄闯龙潭,或是一群好汉上梁山。总而言之,盗亦有道,各有各的钻研。
而本片中这群法外之徒,无论职业身份,还是性格造型,几乎就是东拼西凑起来一般。除了每次作为牵头人的“总统先生”和主角是固定搭档,其他人来来回回,去了又散,从未稳定,还摩擦不断。
别说什么一家人,连可靠的合作伙伴都不算。各人各有各自性格,各人各有各自动机。甚至行动途中,还想着灭掉队友。而到了故事结尾,原本盗匪片中,黑白两道大战的惯常桥段,也变成了黑吃黑的窝里斗情节。
而片中幽默气质最浓,恶趣味也是最足的“摊牌戏”,莫过于同伙逼供男主那段。当那箱磁带倾倒桌面时,人人还绷着压着,一幅要吃人嘴脸。而DJ音乐响起时,不仅观众爆笑全场,银幕里也是按耐不住的笑场预感。
此种从人设到剧情的逐一崩解,反的彻底,反的畅快。
而本片被人诟病的结尾部分,两方观点争执不断。
或以为这是编导一身的赖特才思枯竭,不得已而为之的糊弄行径。或以为这是走上商业院线,价值观上不得不做的退让妥协。
但其实,这正是赖特打出的最后一枪,要将盗匪片传统彻底瓦解。
就传统而言,无论主角们出于何种无奈走上犯罪道路,还是因为某种欲求游走社会边缘,在最后时刻,通常只有两条路可选——悬崖或荒野。
前者,有如《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与路易丝,纵身飞跃,共赴黄泉。
后者,有如《十一罗汉》中的侠盗一行众,腰缠万贯,各奔东西。
而《极盗车神》,却选择了颇为政治正确的收尾——让主角依法服刑,按律治罪,实在让“法外之徒”有些丢脸的谢幕。
但却相比逍遥法外,或暴尸街头而言,安安稳稳蹲上几年大牢,出来又能抱得美人,赚份安心钱,这个结局在颠覆套路的用意之外,还是导演一贯的温情关怀。
所以,也没有必要对本片所谓“深意不足”或“浮夸造作”大做文章。赖特能够在反类型这条路上,一直坚持到现在,糅合音乐元素,创造如此视听快感。皮相养眼,内里有货,实在难能可贵。
不信,你放眼这两年,还有几个人能为观众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