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各位读者们好!今天出一期关于高中语文学习和高考语文应试方法的文章。高中和高考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我在下文就结合起来谈语文的学习。至于我本身,我达不到一个GOOD LEARNER的标准。但我想,作为一个经历过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大家多多少少听说过作文考了个红楼梦那张卷子),取得121分的成绩的经历者(没达到我的期望值,但我不后悔),我想,我还是有话语权来谈谈高考语文学习的。很感激教过我语文的老师们,她们是好的引领者和教育者,也是我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知心朋友,正因为有我的老师,我才能慢慢看到楼上的风景;也超级感谢我的亲人朋友,是他们出现在我生命里,教我成长,也教我学语文。在给读者一些启示和了解高中语文的同时,我更希望让每一个人对语文都有新的理解,而不仅仅约束在“高中”“高考”等等与学科和考试有关的字眼里。语文是一门学科,可以是风花雪月诗情画意,可以是血淋淋的现实,可以是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是生活的细枝末节……
我们不需要定义语文是什么,但学语文的的确确从我们出生就存在了。学语文更多时候不是一种学习能力,而是在教人明德,教人长大,教人一种对待生活、热爱生活的姿态。
高中,现在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上高中。上了高中就得和小学初中一样学语文这门学科。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也都在学语文当中迷茫和困惑过,比如:作文怎么写啊?该怎么学高中语文才能学好啊?我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看法是:语文学习是伴随终身的,高中语文学习是人生阶段里的一段修行,我们学高中语文其实是在修身,修自己。那高考语文的分数大概是啥样的呢,我认为它的组成是“0.1%的天赋+49.9%的学习努力+50%的生活体验”。好的语文成绩获得者可以没有天赋,但一定少不了上课认真跟着听讲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的老师们都说一个真理:语文学习不会像理科一样“立竿见影”。有人说:不听一堂语文课好像没什么,不听一天语文课也没多大关系,不听一个星期语文课多多少少会有点生疏。那不听一个月呢?语文一定是靠积累出来的,而且是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打磨过程。努力学习的同时,生活经验不能少。
学语文不能说“两耳不闻窗事”和“闭门造车”,因为学科性质决定语文高分不是刷题刷出来的。刷题也许会有短期的提分效果,能出分但一定100%出不来高分。关心时事政治需要多看新闻多看人民日报;关心窗外的自然风景因为也许有一天你跟文章的作者能看到一样的景色;关心书本里的多彩世界,了解人物的内心;关心语文答案的构成和一丢丢的规律,你也许答题时见过相似的问法。这些动作都有些刻意的去应试,但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它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一场修行,一场“树人”“明德”的修行。国家重视语文教育,语数英三大主科并重,它们在总分上是一样的。但我个人的观点,作为一个新时代中国青年,学语文极其重要。
语文是国学,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了解的大学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侧重点不一样。这就像小学一年级教6岁的孩子读汉语拼音、识字,三年级他们能认识大部分的中国汉字,六年级能阅读散文小说,初三对文本的理解更进一步,高中能看到冰山下的七分一样。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靠积累积淀而不是瞬间就可以学好的。如果哪个培训机构搞宣传告诉家长:我们是语文成绩速成拔高班,我们30天内就能叫好你的孩子语文……那就果断放弃报班的念头吧。(关于语文补习班,我后面还会提到)
步入正题,高中语文是基于文本信息筛选、文本信息整合、文本阅读理解、文本深层次挖掘、自我深入认知的。高中语文课本里广含中外文本,如文言文(占比挺多)、诗词(诗经、现代诗等)、先秦诸子散文、传统文化(书法、刻章)等等。你所看到的课本里的文章,不论文言古诗还是小说散文,都不会在考试试题里出现(除了诗词背诵默写)。高考语文卷子近一万字的阅读量,文本从议论文、实用性文章、小说散文到课外文言古诗阅读理解,大概会一直充斥着你的大脑。相比小学初中,文字量的跨越式上升也就意味着你得具备快速阅读,快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慢速判断、分析、理解的能力。那练就这种能力的方法就一个,走心地大量阅读。从小到大听习惯了的“多读书”三个字不是喊成口号的,诺,考高中语文不就是个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有的人读一遍就能把握关键信息,读第二遍就能判断和分析,读第三遍就自然而然有自己的见解;有的人不走心,走马观花式阅读,读完了也不知所云,时间浪费了还得再读一遍。(我刚开始是个小白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文字量确实吓人,一张卷子满满当当全是字)考试时进入阅读状态最好的方法,对我来说是先做背诵默写。一笔一划写好背诵默写的字,一笔一划里把自己心沉静下来,才能有后续的沉浸式阅读。当然也有才开始做背诵默写就做得心惊肉跳的,解决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硬背+一点点小理解。要是你能快速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也可以先干议论文。做题的顺序因人而异,大可以多多尝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额,不建议一来就写作文啊)
沉浸式阅读,大量阅读就能做好题吗?不是的。大量阅读是在丰富一个人的学识,建立起理解的桥梁,随后慢慢走进作者内心并产生共鸣。应试方面可以让学生适应试卷多文本的模式。归根结底,开好卷有益。议论文和实用文需要你快速捕捉整合信息,判断正误和总结归纳文字的能力。文言文需要你理解古代文章,读懂人物,积累字词含义和通顺翻译的能力。而小说、散文、古诗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你走进作者内心,把自己置身于文字世界中,去感受去触摸鲜活的另一个世界。我觉得这样的体会是做好题的基础,也是读课文阅读学习的基础。打个比方,特别像你做了一个很真实的梦,在这个梦里你与人物或者作者同喜同悲,见证他写文字时的心境。(用最近热火的电视剧《苍兰诀》来说,就是小兰花探东方青苍的心海的过程)只有你与作者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你才能把握答题的答案导向。而答题的结构和方法需要多多听老师上课时的分析,课后多看笔记和语文答案解析自己去总结。最后,浅谈一下作文。语文是终身学习的。单说考试的话,前面说的所有都为作文有服务的价值,人生阅历也好,读过的文章也好,还有新闻、自然等等。
初中的时候,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准备很多篇改好的作文考试对应题目看能不能套进去或者引用,作文高分就有了。但高中完全不是,高考的作文题没有人能猜出题者的心思。最多最多你可以准备素材、导向、名句、写议论性文章的方法。(议论文基本适用高考语文,记叙文可以但很难很难在800字-1000字就有深度的说清楚事情,拔高主题。所以不建议写记叙文,这个对于考生的素养要求太高太高了)还要搞清一点,作文,考试作文,随笔是不一样的,千万别把随笔当成高考作文抒发感想。
议论文有严谨的结构特点和层次,需要多读议论文多总结。素材对人对事对点去准备,素材靠积累靠记忆。能随手拿来支撑论点的例子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其次要真实。作文里,主题三观是根本,三观正主题不偏题是基本要求。怎么才不偏题?你需要认真审题审信息,题目说了什么要我干什么。反复分析文本想表达什么,从而get出题人的意图,这个是需要积累和练习的。而语言是一大个敲门砖。语言表达能力,修辞表达手法的运用,古诗词、名人名句的穿插是在为文章添砖加瓦。好文章真的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唯美的意境,往往是在打动自己的基础上能打动别人,也就是得有动情点和共情点。这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也息息相关。灵感转瞬即逝,多记录灵感和想法,慢慢积淀下来就相对容易写好文章了。
这个不是作业,你大可以在笔记本或者备忘录里每天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对一件事发表什么看法就写。关于语文的补习班,有利有弊。没有谁的语文学习能突飞猛进式提升,很多时候补习班以补习提分为目的的框架式,填鸭式学习的确能带给学生成效。可能一个学生能通过补习的方式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但不见得他真的明白语文,真的明德。也可能一个文学里的“美人坯子”会在补习的条条框框里磨灭文字方面的天赋。补习语文有好处,长知识懂套路,有些补习班里可能会交到更多的朋友,和良师学习,甚至还能谈心。但有些补习班往往也会限制一个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灵感是会湮灭在约束里的,这种影响不好说,可大可小。所以,还是慎重些参加语文补习为好。
以上是我结合高中语文学习和考试分享的一点小心得,希望能给困惑在高中语文学习里的朋友们一点点的启示,仅供参考。文末还是得强调,愿你在语文里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那里有文字飞扬的灯火阑珊处,有烈焰繁花般的浪漫,同样也有人生的不堪和荆棘丛生。学语文本就是学生活,感受和享受生活,无论何时,不要把它当做是学科和考试的得分点。当你走过漫长岁月,一定会感慨语文带给你人生的一场大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