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什么影响了我们
目标为何不同、如何不同、哪种目标适合你以及如何帮助自己和别人改变目标,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现有的目标是如何形成的——理解这点会使你受益。知道你为何选择了现有的目标能使你更诚实和客观地重新评估现有目标,并给予你做不同选择的自由。
###影响目标两因素
1、对自己能力的信念
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目标——它的实现是可触及的还是纯属浪费时间与精力。比如说,你一定是相信自己的数学技巧能够被提高才会下定决心提高数学技巧,否则没有尝试的道理。
相信自己存在变聪明的可能性,智力是极度可塑的
2、环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追求着自己不曾意识到的目标。这些目标被身边的各种信号和记号触发,包括他人的举动。理解到这些信号和记号的影响,你便能发现并控制它们的影响力。同样重要的是,你还能学着运用这些信号和记号来帮助你的职员、学生或孩子塑造目标。
“间接理论”——也就是关于智力(或个性、道德观以及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个人信念。你是否觉得自己可以获得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你认为某种智力(或个性、体魄)是既定的还是可塑的?一个人是固定在某种聪明程度上,还是能变得更聪明?
懂得如何判断自己的能力
拥抱改变的机会
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是重要的,而相信自己可以获取这种能力也同样重要。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智力、个性和体质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提高。这些“实体”信念使人把精力集中放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目标上,而忽略了发展和成长。好在几十年的调查研究证明这种信念是完全错误的。持“渐进论”者则相信我们的各种特征是可以逐渐改变的。这个理论是被科学证明所支持的。所以假如你相信自己某方面无法改变,而这种信念又左右着你一生中对目标的选择,那么是时候抛开这个观点了。去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这个(正确的)信仰能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发挥更大的潜力。
对于智力的两种看法
一、“实体论”简单地说就是相信一个人的智力空间有限,没什么方式可以改变它(换言之,智力是个不变的实体)。你或者聪明,或者不聪明。
缺点:
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证明自己上,却牺牲了本可能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任何机会都希望得到对自己智力的肯定(或至少是确认他们不笨)。他们想要感觉到自己聪明。
你仔细想想就发现这个现象很合理。如果我只有定量的智力,那么拥有很多就很重要——因为无法获取更多。要记住,这不仅关乎自尊和良好的自我感觉——你还希望有很强的能力成为成功的人,得到你要的东西。所以如果你是个智力的实体论者,你的首要目标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的聪明。
毫不奇怪,实体论者会特别为证实自己的智力而做决定、选目标。通常他们都会避免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选择安全选项。
二、“渐进论”者相信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时间从经验和学习中得来,并且投入便能获得更多的话。
优点:
渐进论者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长和发展的,你便不会把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证明自己聪明上,反而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智力。挑战并不可怕——它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犯错误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帮助你学习的信息。
营造正确的环境
环境影响潜意识,我们读到的字眼、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我们所接触的万物无不触发着潜意识对目标的追求。榜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目标感染”鼓舞着我们。换言之,我们会采纳他人追求的目标——在我们认同的前提下。
目标在执行中存在很多偶然性。因为你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绝大多数目标都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制定的。
我们的潜意识想一个超级计算机,处理能力很强,我们应该把尽可能多的任务交给潜意识完成。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这种体验:工作一天下班开车回到家之后,忽然意识到自己完全没有如何到家的记忆。在回家路上,你的有意识思维被各种事情占领……然后转眼间,你到家了。还好你的潜意识是个不错的驾驶员,它竟然还会在红灯前停住。尽管你没有刻意告诉自己“我要回家”,你的潜意识知道你的目标,所以它带领你回到家。
潜意识是怎么帮助达成目标的呢?
你环境中的各种线索会触发大脑形成目标:太阳落山,工作完成,坐到车里——它们都是潜意识接收到的你要回家的线索。那些和某个目标一遍遍绑定在一起的线索会在你无意识时激活同一个目标,全程把你送到自己的车库里——有时你根本不会意识到那个目标的存在。
什么会触发潜意识对目标的执行呢?
与目标相关的文字、图像、物体和人(熟人或陌生人)都会,前提是我们认为这个目标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
1)也许这么看来,那些画着大山大河、用粗体字印着“团队精神”和“决心”等字样的励志海报并不是那么傻气的,不是吗?大多数人看着那样的海报,心想:“才怪!就好像我整天被迫盯着印有‘成功’的海报就会更有动力似的。谁在乎一张愚蠢的海报?”其实,你的潜意识的确在乎——而且它早已被影响了。
2)仅仅是达标工具的存在就能触发那个目标的形成。从健身房旁走过就能触发一个人运动的意愿。看到一盘水果和蔬菜会使人想要健康饮食。(战略性地在生日或纪念日前带我丈夫路过珠宝店真是屡试不爽啊。)
3)甚至连其他人也能触发你的目标——尤其是那些和你亲近的、想让你做这件事的人。心理学家詹姆斯·沙对大学生进行采访以了解他们的父亲对高成就的重视程度。他发现当这些学生在完成一系列难题时,那些把父亲和高成就关联起来并在做题前下意识地被提醒到父亲名字的学生做题更努力,成绩也更好。而且和父亲越亲近,这个影响就越强烈。
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陌生人的目标都能成为你的目标触发点。心理学家们把这个现象叫做“目标感染”——因为在某个潜意识层面里,目标的确是很有感染力的。仅仅看到某个人做某件事都能让你更有可能做同样的事。在对目标感染的早期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荷兰的一组男男女女阅读关于约翰的故事。约翰是一个正在和朋友计划旅行的大学生。在故事的一个版本里,约翰旅行前还在他村里的农场上打了一个月的工。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这个信息暗示了约翰为旅行挣钱的目的。而在另一个版本里,约翰旅行前在社区中心做了一个月的义工。在读完其中一个约翰故事后,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电脑上完成一项工作从而挣到钱——完成得越快钱挣得越多。那些读到约翰赚钱故事的人比读到他打义工故事的人快10%!又一次,那些做得更快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与约翰有何干系。不过约翰的挣钱目标具有感染力,接触到的人便不自觉地更加努力挣钱了。
让潜意识服务于我们
(刘未鹏的《暗时间》也提到过类似观点)
怎么进入潜意识?如果你有想达成的目标(减肥、戒烟、记得给妈妈打电话、修理房屋),环境里有能触发你潜意识从而激发目标的因素吗?请记住,什么都可以成为触发点,只要意义对你来说是明显的。把健康的点心拿到你能看到的地方;把健身杂志放到厨房台面上;用大字列个每日工作清单放在醒目的地方;找个精致相框,在电话旁放一张妈妈的照片。不管你用什么做提示,只要使环境中充满暗示,你就能指望让潜意识辅助你达到目标了。
当然,同样的建议也适用于帮助别人更成功地达到目标。你那十几岁的孩子的屋里有提醒他写作业的暗示吗?(我父母在我上高中时曾给我贴过爱因斯坦和贝多芬的海报。他们这样做挺聪明。)你职员的工作环境中有激励他们热情、高效工作的暗示吗?在你家中有促使爱人更配合与支持你的暗示吗?当你思考能在这些环境中加人何种暗示时,请记住同样的触发点能引发不同的目标——因人而异。比如说,看重集体价值的人在掌握了大权的环境里往往会下意识地被触发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像帮助别人或慈善募捐),而个人主义的人在同样的环境里则更多会被触发个人目标(比如在工作中拔尖或获取经济利益)。
下功夫量身订制一些提示可能需要些创造力,但会有丰厚的回报。把追求目标的任务分配给潜意识,这样便可以为那些持续需要注意力的事省出有效大脑空间和精力。这是一个抵制诱惑和干扰的好方法,使你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育儿】
德韦克和她的同事在一大组10至 12岁的男孩和女孩中做实验,并问他们一系列有关“友情目标”的问题。那些相信自身个性和品质不能变的孩子们表现得更注重于受欢迎度以及避免被拒绝。情人节时,这些孩子要为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小朋友做情人节礼物,期待获取他们的“芳心”。那些重视自己不被拒绝的孩子只送礼物给他们确定会回送的小朋友。相反,那些相信自己能不断改善和成长的孩子们则选择了更侧重于发展关系的目标。他们把情人节小礼物送给自己更想了解的小朋友,为友情开了扇门。
聪明的家长给孩子的远远不只是一堆染色体而已。他们会在家里创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与孩子交谈更多。通常他们挣更多的钱,可以更好地给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也能把孩子送去更好的校区。聪明的家长往往能给孩子很多开发智力的机会。
【婚姻】
我们在课堂外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连选择配偶时也不例外。那些相信个性大约不会变的人告诉我们他们在寻找一个自己在对方心中形象“完美”的对象,也从而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们会选择那些觉得“和我在一起很幸运”的伴侣。当一段关系存在太多争执和挑剔时,他们会很快逃离。那些相信个性能变的人似乎更喜欢能激励他们发展和成长的伴侣,他们也更有可能把关系中的坎坷看作了解对方和了解自己的机会。
【进一步了解的书】
卡罗尔·德韦克在《心理模式》一书中详细说明了我们对自身成长与发展能力(或缺乏这种能力)的信念是如何影响生活中的每个方面的。
理查德·尼斯比特的《开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