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简单,简单总结就是几个方面:1)为什么会有可汗学院;2)可汗学院与以往教育的不同;3)可汗学院的发展壮大过程及其中使用的方法等;4)对未来的展望
内容简单,尤其是分值记录、关卡递进等方面,书上记录得特别简单(商业秘密,不能说),我又去研究了一下可汗学院的网站,差不多厘清了书和网站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今天写这篇内容时是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进行的,而不是单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的,所用的方式有点类似拆书法,单又不完全相同。
1、全书的基调
正文的开篇就是这两句名言,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书的基调应该是“因人制宜”,反对填鸭式教育、反对一言堂等等我们讨论了n久的老掉牙的内容,所以一开篇并没有太让我有兴趣,看了太多类似批判性文章了。
2、关于理论基础
作者倡导的,或者可汗学院的理论基础是精熟教学法,这一方法的灵魂可以概括为“精通”“自主”,在学习下一知识点时,上一知识点必须掌握,甚至精通,同时学习这些知识又是自主行为。这一理论完全契合作者网站的初衷,所以配合起来完美。
而对立的就是我们现行阶段几乎所有学校都使用的“瑞士奶酪式教学”,这一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割裂”“统一进度”,对于这一方法每个人都会比较熟悉,我们均来自于传统的学校,学校里使用的正是这一方法,不管你成绩怎么样,教师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不会因为某个人掌握的不好而迟疑,教师会在最后的复习里给你补差,但不会在开始进度的时候做这个事情。
这一教学法的弊端当然每个人都能体会,一个知识点被拆成好几个章节,导致知识点之间无法串联
A1:高中时学习政治,一直觉得“矛盾的两面性”和“矛盾的重要性”二者之间完全没关系,因为老师是分开讲的,章节也是分开的,导致有一天突然顿悟和联系起来时,有种特别想吐槽老师的感觉,这就是“割裂”的问题所在吧。
4、计分方式
1)连对10题
早期的可汗学院是连续10题则为正确,现在是连续5题则为指示单学会了
从图中(可汗学院官网截图)可以看出,必须是连续5题正确才可以过关,中间有一题错误后,从下一题开始重新计算5题,直到连续5题正确为止
5、评价方式(反馈方式)
前文说了很多其他评价方式不对的方面,那么可汗学院使用的是哪一种评价方式就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你打了别人脸之后,自己的脸如何不被打呢?
先上截图(截图源自可汗学院 kindergarten部分):
1) 总体情况描述
总体情况里,记录了某一个年级(比如幼儿园、k1、k2)内,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掌握情况分为几个等级:masterd、level one、level two、practiced、not started,5个等级,每个技能点内练习了多少题(其实从题目数量内可以大体地看出来这个知识点掌握的快慢程度),以及使用的时间。
2) 单题作答情况
每个题目记录了时长、是否使用帮助、等级的升迁情况,以及一些简单统计方面的事情。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该技能点的掌握具体情况,比如在第五题上磕巴了,后面答题的时长相对一致,那么做题时思考的时间也是大体一致的,算是掌握知识点了。
3)技能用时百分比
用双环形图记录了每个技能点用时对比情况,显然用时最多的部分,掌握的过程应该是比较艰难的,可以看出我的count in order & count with small numbers两个知识点上面用时最长,那应该是做题目最多,并且反复错的部分。
6)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可汗学院的核心内容,鉴于保密等各方面情况,书中说的非常简单
知识地图跟我们平时说的知识树等内容有点类似,网页上用代码写成(无法档下来。。。只能截图),其优点表现为:可进、可退,从知识地图上可以看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及学习了该知识点后可以学习的下一关联知识点。
该地图只能翻墙后截图,我已经尽力了……
可以看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也是个前无古人的工作,借助于互联网可以直达你想要学习的任意点
A2:我们自己也可以给自己绘制知识地图,用visio就可以绘制了,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形成熟悉领域内容的相互串联,最后才能增强长板,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这也是我这半年的主要工作。
6、可汗学院网站导图
因为研究方面所限,只做跟我有关的需求方面的导图,哈哈
写在最后的感想:
每一本书阅读时都有当时关注的点和心态,今天这本刚好自己在做需求,所以分析时会时时刻刻想起来与自己内容相关的部分是如何表述的,所以这一篇文章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死一篇读书笔记,牵扯太多,顾及事情太多总是写不好一篇文章的
日后等需求理清后,结合需求文档,重新再来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