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在讀了《解憂雜貨鋪》之後我又迫切地買了東野圭吾的《時生》,號稱和前者一樣治癒,抱著獵奇的心理我開始了自己的閱讀之旅。
《時生》描寫的內容很有東野圭吾的個人特色,因為一場不治之症,在彌留之際男主人公時生離奇地穿越到了未來世界,參與了父親的生活,通過努力改善父親和祖母的關係,又通過一件件事讓父親知道前路應該如何繼續,更是告訴父親作為他的孩子自己是多麼幸運,多麼幸福。
簡單的故事卻讓人溫暖不已,時生在父親最落魄的時候出現,鼓勵他步步向前。故事的發展倒是很像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乘風破浪》。區別則在於,前者是參與父輩的生活讓父輩體會到自己的感恩之心以及生而為人的幸福;後者則是在參與中理解父輩的不易。不管是怎樣的方式,彷彿回到過去、追溯自己的來源讓人有一種莫大的安全感,從而去原諒他人,完成自我的救贖。
生命是無數的輪回,許多時候我們在父輩的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未來,而在多年後的自己身上看到父母的身影,多年後我們終於活成了他們,而在我們未來會有無數的他們,有無窮盡的輪回……許多人可能都想過: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上?生而為人的意義在何處?在哲學家的理解中,可能我們都是物質,在物質消失後我們依舊存在,這種存在即是精神,這樣看來我們不死不滅;好似回到了宗教範疇,而在宗教中,我們也會死,肉體會消失,人的靈魂想得到昇華就必須行善,必須有無上的善的累積方可不生不滅,永存於天地之間……這些說的都遠了。可是人類對於生命來源和歸宿的思考從未停止過,不過少有人可以有自己準確的判斷。《時生》中所持有的態度,大概就是感恩。我們不必追溯自己的來源,我們要時刻心存感激,為自己的存在,為生命存在的每一天。
生命存在的每一天都應該有意義,可是並不需要多麼重大的意義,我們只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或者連這也不需要,活的開心、善待身邊人就是生命的終極意義。只是我們為生活所累,常常不能平衡兩者,於是很多人活成了「別人」,很多人活成了「信仰」,很多人活成了「生活」……少有人活成「自己」。可能有人說,活成「別人」、活成「信仰」那就是那個人想要的啊,那是他自己啊。不可否認,那是一部分,可並不是全部。
希望生命的每一天你我都能心存感激,希望生命的每一天你我都能活成自己,希望生命在的時候你我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