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笑来老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今天写文章之前,想先写下今天和一个朋友的对话,顺便做一个公众承诺来激励自己。
傍晚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你写的那些东西有些我看不懂。
我就问他:你能看懂多少?
他就笑笑,没有说话。
我:······
但我还是很感激他,能有一个人看那篇文章就是对我最大的慰藉。
我知道今天很难,但我相信今天是余生中最惨的一天,因为今天的我正在进步。
这个不是今天的话题,这个话题我会在下周一的文章中描述,一定会的,一定,一定。
我曾经遇到了个这样的问题:我的长相如何?和普通人相比我是什么水平?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长得还好,中等偏上吧。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就像网上的那句话:楼主素颜七分,妆后八点五到九分。
这说明大家的个人认知都是很不错的,换成其他方面,也同样如此。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认知: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也称沃博艮湖效应,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
如果每个人都是中等偏上水平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落后了,
落后,嗯?
我们来梳理一下
1、作为一个学生40%之后都是落后,因为只有及格才能顺利毕业。
2、作为一个职场人士20%之后都是落后,二八法则遍布着整个世界。
对于这个世界来看,20%之后都是落后,那20%的人不仅掌握着80%的财富,更是掌握着80%的资源。
我们暂且以20%为定义。
现在,为我们的定义添加一个环境因素
我一直以为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很远,后来发现我错了:
美团每天2000万单,要靠60万个外卖小哥配送,高峰期一小时进行29亿次路线规划,这依靠的一定不是人力,依靠是人工智能“超脑”
天猫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需要设计5亿张不同的图片,难的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这背后依靠的一定不是人力,依靠的是人工智能“鹿班”
就连浏览器首页的推荐,依靠的也一定不是人力。
我总以为它还很远很远,真的错了。
既然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了,那它究竟是干什么的?
分享一个我买书的经历:
到目前为止,我买的最贵的一本书是: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在得到首推期买的。
问题:“如果能建造一个足够大的太阳能板把太阳包裹起来,那得到的能量必将用之不竭,那么怎样建立这个板子呢?”
我当时想:地球上什么材料能供应呢?
人工智能给出了答案:把木星拆了。
顿时大悟,简单明了,人工智能是解决问题的。
人工智能是来解决问题的。
既然如此,那可怕的不是说百分之几之后是落后,可怕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正走在越来越没有用的路上。
在智能时代,未来,1%之后可能都是落后。
回到我们认定的20%之后是落后,再往前考虑40%之后是落后,这一切像极了一幅漫画:
我们都是通过感知周围来判断自己的水平,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哪怕用它全部的天空也体会不到世界,所以它永远是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