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都似乎沉浸在碎片化阅读中。坐地铁,喝咖啡的时候,刷刷微博,看看知乎,收藏一些大神大咖们分享的高赞文章,仿佛就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提升,生活过得很充实,没有虚度......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完了一篇教你如何做菜的文章,你就真的可以做出那道菜了吗?看完一篇分享如何做思维导图的文章,我们就真的可以自己动手做了吗?三天看完一本《高等数学》,我们就真的学会了如何解开微积分吗?
实际上,我们都被一种心理学家称之为”熟练度错觉“的东西给糊弄了。我们的大脑会制造一种假象或错觉,让我们误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因此没有定时复习,遗忘率极高,降低了学习效率。
那么,高效率学习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是只能属于高智商人群才能有的吗?还是一生下来,就由我们的基因和天赋决定的吗?
《如何学习》的作者凯里,用自己在学习科学领域中多年的研究和经验,告诉大家:不,学习也是一种技能,是可以在后天训练和培训中得到的。其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案:
先考试,后学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且提供三个小技巧,使大家也可以迅速成长为一名学习高手。
一、了解学习的真相
学习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了解一个学习心理学上的重要原则:比约克夫妇的”必要难度“原则
:你的大脑越是费力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却恰好是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难度。
也就是说,如果大卫现在在上高数课,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了大卫如何解微积分的方法,小明也听懂了解开例题的技巧。这时候下课了,大卫马上跟着老师的例题再做一次,有没有效果呢?
答案是:有,但是极少。大卫可能会成功把题目解出来,但是真正遇到考试时,他依然很有可能不会做。
这就是”熟练度错觉“在作怪。它给予了我们一种已经成功学会的错觉,让我们感觉自己已经无所不克,天下无敌的满足感。我们会认为既然我们今天会记得这道题,那么明天,后天也一样能够轻易记住。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大脑对事物的记忆会慢慢递减。举个例子来说,你用心记住了一个英文单词,1分钟后你或许还会记得,甚至能倒着默写出来,但是一个月,一个星期之后呢?这就不一定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小方现在正在地铁上刷知乎,他偶然看到了一篇大牛分享的,关于如何在一个月内迅速提高阅读速度的答案。他很兴奋,感觉突然找到了成功阅读的楼梯,并且迅速认真地浏览了一遍,仔细收藏和同步在自己印象笔记中。而此时,他的收藏夹里面已经有好几百个类似的文章。那么话说回来,他真的提高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吗?
很遗憾,没有。光说不练,再有天赋的人也无法成功。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一错觉,提高学习效果呢?
二、先考试后学习
技巧一:预考
预考,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做过的模拟考试。但是凯里认为,在针对一些概念、术语、词汇等特定知识的学习时,比如化学入门、《圣经》分析、音乐理论等,如果我们能事先对自己做一个测试,即使一开始可能错得一塌糊涂,但是却可以在未来有效提高我们的成绩。
打个比方,你有两次扫雷的机会,虽然第一次你被雷炸得一塌糊涂,飞上了天,但是第二次当你扫雷的时候,就会格外留意上一次的雷坑,懂得多加留意或者小心避过。
学习也是这样。举个例子,最近我在学习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发现如果在每一章开始之前,先尝试着做一下章节后面的习题,虽然错得一塌糊涂,但是之后我在正式阅读章节内容时,便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哪些是重要概念,哪些东西是可以忽略跳过了的。
就像寻宝的时候,如果我们事先有一张宝藏的路线图,那么过程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效率,以更短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果。
技巧二:自述
自述也是自测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费曼技巧的运用。简单来说,它要求你用自己的话把你所学到的东西表示出来,而且不能是简单的背诵。
这个技巧的运用其实十分广泛,如:
假如我们在练习吉他,可以先学一首曲子中的几个小节,很慢,很认真,然后凭借记忆一口气练习几遍。读一篇新闻报道时,我也会从头到尾先看两三遍,然后试着对别人说说这篇报道讲了什么。
《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杨有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就是把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如微积分,讲给一个八十岁的老奶奶听。如果你讲完之后老人家点点头,或者恍然大悟,表示听懂了,那么,恭喜你,你对这个概念的掌握也达到专家的水平了。
技巧三:增加考试的频率
不仅要知道如何利用考试来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也要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时间。
就像开头所说,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听完课就进行练习,其实效果并不大。
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我们听完一章,可以立即尝试做一下整套试卷,包括前面和后面的章节,这样才可以加深前后的整体记忆。
第二,要增加考试的频率。无论是背诵,演练,自测,自述,突击考试乃至坐下来正式答卷,都可以成为我们提高记忆效果的工具。
有一种练习叫做”记忆提取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就是只要我们不断从大脑里提取某样东西,以后提取它的难度就会越来越低。(符合比约克夫妇的”必要难度“原则)。
因此,只要我们平时如果有闲暇的时间,都可以不断对自己进行自测。如吃饭的时候,做地铁的时候,乃至于上厕所,都可以不断在脑海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想。或者也可以做个日程表,规定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时候,对学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自测,渐渐养成一种习惯。
就好像刚刚我在知乎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如何积累和分类整理写作素材。当我认真看完之后,我会试着在半小时之后进行回想,或者微信上跟朋友闲聊时,对朋友(也可以对自己,类似于日记)说说我刚才在知乎上看到了什么。
不断地提取记忆,记忆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记忆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清晰。
如果能经常下意识地这样做,那么你就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学习高手了。恭喜你,在学习这件事上你将会事半功倍,收获良多。
三、总结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考试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像高考,国考一样,带给一代又一代人深深的恐惧和自卑。
其实,科学研究表明,考试也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复习的方法,与我们平时在书本上画重点,画横线等上网学习技巧并没有什么两样。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检测我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捣毁”熟练度“带给我们的假象。
考试,就是在我们飘飘然的时候给我们一巴掌,然后告诉我们说:”这个东西其实你还没学会呢!不要太自信哦“
而且,我们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考查自己,这个并没有限制,只要你喜欢。
你可以用传统的单词卡片来自测,也可以让朋友、同事、同学来考你;或者是对着同事或记者,凭记忆背诵一篇文章,也可以一边在厨房中踱步一边解释给自己听,出去聚餐时讲解给大家听。
不要怕不好意思,正如一句老话:
“当你真正讲解给别人听时,你才能真正弄明白你要讲的东西。”
你说,我不是老师或专家,没资格讲给别人听
这有什么好担心!假装自己是就得了嘛!(笑)如果对方能指出问题,那岂不是更好?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博尔赫斯说:
"写长篇巨著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又费力又费钱,明明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想法,偏要铺开来写成500页的东西。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假装那些书早就已经有了,你只需要写一篇概要或是述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