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尘俗世走过半程,“心”路也就走到了半山腰。人这一生与其说是在走“红尘”之路,不如说是在走自己的“心”路。
路走得远了,人会发慌,可当发慌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慢慢地学会沉默。因为“慌”是人走向更加成熟的一个过程。
“慌”是什么?那便是人看清了前方旅途和人心后的自我醒悟。既是对过往人生的总结,也是对曾“吃亏”的事的痛心疾首。
人这一生,最难舍弃的,也最容易吃亏的事是什么?其实就是心软和吃亏后的纠结。人若有情必心软,可心软却成了有情人的最大的软肋。
随着“亏”吃多了,“心软”也“软”够了,其实人就会越发趋向“沉默”。这里的沉默不仅是指不说话,更是指不再白白“吃亏”,懂得什么是“硬心肠”。
这个社会一直有人在提倡“吃亏”,这并不是正常的事,因为他们并没有分情况来看。要知道,懂得吃一些“小”亏是智慧,可啥“亏”都吃,那就是傻。
许多人的吃亏大多源自心软,而对谁都心软无异于成了“野兽”的盘中餐。甘愿被吃是假“沉默”,而懂得“自渡”才是真“沉默”。
心软和吃亏相伴
心软的人,其实最是有情。只不过他们的情都过分地“广阔”,甚至包含了那些自己厌恶而又时时刻刻想害自己的人。
曾有一个猎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受了伤的老虎,他不忍心看到趴在一旁的老虎慢慢地滴着血而死去,所以他把老虎带回了家救助了它。
老虎受伤时虽然张牙舞爪,可却受了伤,凶狠度也收敛了些,也就没多大威胁。正因如此,猎人也就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不久,老虎快痊愈了。猎人正准备把它放回森林时,可它却恩将仇报,趁猎人不注意,伤害了猎人,最终猎人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心软的猎人其实就是社会许多人的缩影,我们很多人其实就是这个心软的猎人,凭一时之善帮助了那些养不熟的“白眼狼”,吃了大亏。
吃亏是小事,谁没吃过亏呢?可吃亏是要看大和小的。人最忌的就是盲目心软和盲目吃亏,要知道,有些“亏”吃了就没有回头路了,就好比“养虎为患”的猎人。
心软和吃亏就是一个相生相伴的过程,它们说好听点就是一种经历,其实说到底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当“冤大头”。我不反对当冤大头,但至少别当回不了头的“冤大头”。
人生漫漫,总是心软那便总是掉到“坑”里。很多事情,能帮是出于自己的善意,可不帮却是出于自己的本性和思考。
人越老就会越沉默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沉默久了就会更喜欢沉默。沉默着,沉默着,终于失去了所有,所爱,过去,甚至未来。让自己以外,方圆十里,空无人烟。”
沉默之事多有,心软之事多发,这个社会不乏沉默的人,也不乏心软的人,只不过沉默的人都经历过心软,而心软的人却正在吃亏罢了。
当人活得越久,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人与事就会越来越多,人也就活得更加通透,心也就会更加“硬”。
一个沉默的人,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其实是冷淡的。无论是何人何事,其实都从自己身上的利益出发,这是一种现实的体现。
倘若把心软的人比作一棵小树,那么它每次遇到事时都会最先受到攻击,而每一次的“风必摧之”后,它便成了最先倒下的那一个。
而沉默的人,就是小树旁的那棵参天之树,虽表皮满是沧桑之迹,可却根深蒂固,无论是谁最先袭来,它也巍然挺立,不曾有半点“心”动。
那“风必摧之”的风是什么?就是心软吃的“亏”。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好人在社会上太显眼了,别人不拿捏他们,又会拿捏谁呢?
当被拿捏得多了,其实就逐渐沉默下来。沉默的人,就像是深渊一样,无论谁扔石子下去探路,也终究毫无声响,因为我们的“沉默”消磨了石子的踪迹。
往后余生,当个沉默的人,当棵沧桑的树,虽高高立在前方,可不惧风和雨,只会活出自己所愿的生活,不被外物所干扰。
沉默的人,与“自渡”相拥
人生不易,唯有自渡。要知道上天只渡有缘人,可并非每个人都是有缘人,所以要自助自渡,自己撑起一片天。
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而自己的世界只由自己负责。当你凭一时心软去负责别人的生活时,你的心软就是一种越界,而吃亏,就是越界后的惩罚。
老子曾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人与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各安天命,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许多时候人的心软,就像是一个双刃剑,既打破了规则,又割伤了自己。
有个词叫“各安本分”,你是怎样的人,就必须做怎样的事,而且这种事更要对自己有利,而不是去当别人的“挡箭牌”。
倘若说心软的人成了挡箭牌,那么沉默的人便是挡箭牌背后的人。他们不想显露于人前,也不想当某某人的大英雄,只想默默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我们终究不是圣人,不可能事事都能帮别人一把。要知道,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我们的“帮“真的是“帮”吗?
所谓“大善无帮”,这便是真“沉默”,那么善意最好的状态也就是“善心不软”,真正的善心是不会软的。因为这颗心的主人是自己,而它顺应的也应该是我们的想法。
所以,自渡,自渡,就是要把心软的自己活成“善心不软”的真正生活者,不再白白吃亏,而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与属于自己的幸福相拥。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