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提到的“长安”,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标识。标识,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体现事物特征,凸显自身形象,帮助识别记忆;标识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精神载体,一条情感纽带……同时,事物的标识也伴随着时代不断沉淀、演变、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叶说:昨天责备学生不会写,今天自己写完是真TM难写。话都被命题者说完了,我说啥?螺蛳壳里做道场,论证里面找空间,揭示出因果,寻找出逻辑,搜罗出素材,努力带着镣铐跳出新意)
悟标识之蕴,寻文明之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是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登陆国际空间站时借中国古诗文抒怀之言。
中国古诗文走向世界,正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标识成为联接人类情感、精神、文化的媒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
这样的文化标识历经岁月的沉淀,是中华民族最直观、最鲜明、最精要的表征。标识,因其具化而让我们可感受、可亲近,因其成为符号,而让我们可交流、可思考。它是群体文化和精神的提炼,是民族共同的关联和深层的认同。
而中国古诗文正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流淌着千年的文明脉搏,以文字的形式,作为标识被广为传播。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正成为文明的标识,为世界各国解决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提供准则。亦如王维作为中华文化符号,成为高压下的日本最受欢迎的诗人。他诗句中的宁静和幽寂,禅意和智慧,为奔竞压迫下的现代人,撑出自由呼吸的空间。标识,或许是某个群体独有的文明和价值观的凝结,却往往成为整个人类突围精神困境的灯塔。
这是因为文化虽具有独特性,却也有共同性,我们找到了文化标识中能与世界共情的部分,构建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无论是共患时日本“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呼唤,还是登月时意大利人《兰亭集序》的吟诵,中华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精华,让世界在感知、审美、体悟中产生共情,共同思考人类的发展。
当下,我们应挖掘更多中国文化标识,讲好中国故事,而这更需要我们立足时代,创新发展和宣传。打造“文化复兴”大型IP,河南拥抱互联网,扼住流量密码,用东方符号打动人心,传颂四海;紧跟时代创新表达,借助视听,《长安三万里》、《长安十二时辰》,表达中国式浪漫;创新节日内容,春节已成为联合国认证的世界节日,“中国年”变“世界年”,“春节”这张名片正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传播世界的重要窗口。文化标识的创新发展背后,正是实现时代价值的体现,为解决人们的现实需求提供出路。
而那些涌现出的为了所谓城市名片重金打造的雕塑、建筑,徒有外观形式,却没有文化的内蕴,更缺乏中国故事的内核,自然不能成为精神的象征,文明的符号,只能是资源的浪费,审丑的笑料。
当我们回望那千年长安的风貌与气质,我们其实是在追寻文化标识背后那份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延续,那份我们激荡在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诗在,长安在,长安在,文化在。(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