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袁了凡早年学医,偶然遇到一位姓孔的算命先生。这位孔先生建议他考科举,预测他将来参加各级选拔考试的名次,还说他能活到53岁,做官只能做3年半,且膝下无子。于是,他参加了层层选拔的科举考试,每次的考试名次果然如孔先生所料,分毫不差。自此之后,袁了凡对自己的命运深信不疑,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直到他遇到了栖霞山的云谷禅师,袁了凡听从云谷禅师的教导,不断的做善事(10年做了3000件善事),后来人生就像是开挂了一样。他不仅考中了进士,还生了儿子,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他彻底改写了被算定的命运。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告诉他的后代,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
接下来,我会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袁了凡是如何改变命运的。
立命之学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通过孔先生袁了凡知道了人的命是有定数的,但是云谷禅师告诉他,人的命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六祖慧能也说过,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心。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
云谷禅师说:“从现在开始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坚持不断的做好事,默默的做好事,积累自己的阴德,就是给自己造福德”。
袁了凡听从了云谷禅师的建议,坚持行善积善,并用一本功过格记录自己每天所行的善恶,10年共做了3000件善事。
果然第二年礼部的考试,袁了凡考了第一名,而不是孔先生算的第三名,命运开始改变了。后来袁了凡又有了儿子,并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并且活到了70多岁,比孔先生算的要延长了20年。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改过之法
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就能够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些都记载在《左传》和《国语》的之书里。
吉凶的预兆,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而后在言语行动里体现出来。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会有福气。
一般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会常有祸害。普通人受各种成见和干扰,看不到真相,就以为不能确定和预测,其实至诚到合乎自然,福气就来了。
只要观察所做的善行,就可以预支而祸害来临,之前观察所做的恶行,也可以预知,如果想获得夫妻而远离祸害,我们可以先不谈行善,而是从改正故事开始,改变命运说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
第一,要有羞耻心,想想古代的圣贤和我们一样,同为七尺男儿,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圣贤流芳百世,而我却一事无成。
沉溺于情欲,以为别人不知道,而私下做一些不义的事,还没有愧疚之心,一天天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羞耻的事莫过于此。
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非常重要,因为有羞耻心就可以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或许会沦为承受,这是改过的关键。
第二,要有敬畏心,天地在上,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做坏事,头顶的神明也看的清清楚楚,一一记录,重则让你遭受各种祸害,轻则让你折损现世的福报,我们怎么可以不成敬畏敬畏之心?
第三,是要有勇猛心。一般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不能进而改进自己的过错,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为难退缩。
因此,必须发奋振作,不要犹犹豫豫,不要消极等待,要立即行动。小的过错就像芒刺钻进了肉体,应该迅速的踢除。
大的过错就是毒蛇咬了手指,应当赶紧砍掉手指,有一点愚痴都可能丢掉性命。
有了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必然一有过错就改,如同春天来的冰,遇到太阳就可以融化,哪用担心不会消失。
积善之方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
作者举出很多例子证明积善的人有很多福报,但也指出了什么是善,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有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因此,出于真诚的行为是善,形式上的表演或者要求回报的就是伪善。
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叫做阴德。做了好事叫别人知道叫做阳善。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福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
作者给出十种积善之方:
①与人为善。帮助他人,助力他人做善事,并使他人成功,都是与人为善。
②爱敬存心。对遇到的所有人都要又爱又敬,心存爱护。
③成人之美。遇到别人做善事,受到阻碍,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使他获得成功。
④劝人为善。碰到作恶之人,要讲明作恶之果,使其回心转意。
⑤救人危急。一般人大多喜欢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的精神。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手,帮他渡过危难。
⑥兴建大利。遇到利益大众的事情,自然应该尽力做些大利益的事情。
⑦舍财做福。因果讲:“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就不得。”做一份善事就会有一份福报,所以不必忧愁我们会因为舍财救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于绝路。
⑧护持正法。法有正有邪,具有正见的法,才最容易劝导人心。
⑨敬重尊长。尊敬有学问、有见识、职位高、辈份大的人。
⑩爱惜物命。凡是有性命的东西,都是有知觉的,都晓得痛苦,应该爱惜它们,而不是乱杀乱吃。
谦德之效
《周易》说,天道的规律是,盈满了,就会亏损;谦虚了,就会增益。地道的规律是改变盈满使之流向谦下。《尚书》说:“盈满必定招来亏损,谦虚必定获益。
书中有一个故事,他讲到丁敬宇,他年龄最小,但是他极其谦虚。了凡先生看了之后,就对旁边的朋友费锦坡说:「这个人今年一定能够考上」。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人当中,他是最谦虚、最恭敬的,甚至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他都能够忍受;受到别人的诽谤,他都不去辩解。结果后来开榜,果然,最年轻的丁敬宇考上了。这个故事也都印证了「谦受益」。
在书中当中还讲到另一个故事,就是江阴有一个读书人,叫张畏岩,他的文笔很好,写了一手好文章,他也自视甚高,但是每一次都没有考上。
这一年,开榜之后,发现自己又落榜了,就愤愤不平,结果在旁边有一个道士就笑他,他很生气。这个道士就怎么说?他说:你写的文章一定不怎么样。张畏岩就更加生气了,说:你都没有看过我的文章,你凭什么说我的文章写得不怎么样?这个道士他也很有学问,他说:做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我今天听你骂人骂得这么凶,心不平,我从这里就可以判断出,你的文章也一定写得不怎么样。这读书人都明理,一听他说得有道理,马上就平心静气下来了,接着就向他请教,怎么样才能考中。结果这个道士就告诉他,其实每一次考试,不是考一个人的学问、考一个人的聪明,而是在考一个人的福德。
他就说了,他说:我是一个很贫穷的人,怎么样才能够去造福、积功累德?这个道士就告诉他,说:修养德行、积功累德,不一定非得要花钱,像谦虚就不用花钱。你考不上就去责骂考官,不懂得反省自己,这就是没有福气的表现。
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一句话是一个定律。也就是说,时时处处我们做事情不圆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受到障碍,都不要去责怪别人,一定要反过头来反省自己。不是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反省自己,另一些时候就不是自己的原因,就是别人的原因了。
境随心转,我们的环境、我们的人际关系都是随着我们的心在转变的。当我们的心变的时候,我们发现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转变了,我们的人缘也变了,我们的环境也都改变了。
所以这个读书人他就接受了道士的劝告,他从此以后认真地改过,而且学谦卑,最后他也考中了。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
写在最后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但要改变命运不是看我们说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若能熟记住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所说的改造命运的四种方法,多做以上四件事——立志、改过、积善、谦德,则我们也可以福报多多,好运气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