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武志红《走出人格陷阱》的 part 2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一、摘抄如下
养鸡场的逻辑是:小鸡自己独立走路的话,会走歪,所以得由主人给它们划定一个活动范围和一条成长路线。
这个逻辑在我们这个国家无处不在,并集中体现在学校和家庭中。
这个逻辑最终都会导向一个恶果:“培养”出无数缺乏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好孩子”,以及无数叛逆成性的“坏孩子”。
“坏孩子”会令人头痛,而“好孩子”则会令人失望,因为他们势必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缺乏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的源头是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
一个人首先要自主,然后才会有创新。
许多家长说,他们看了我的文章后,做了很深刻的反省,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的确存在问题。
于是,他们会想,如果改变自己,这个关系就会改变,而孩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个反思很好,但是常隐藏着这样一个逻辑:家长是亲子关系中的决定者,他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有什么结果。
当持有这个逻辑时,家长必然是将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塑造者。他会想当然地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怎么在这张白纸上书写,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种塑造论,在我们这个国家非常流行,不仅在家中,而且在教育界占据着主流地位。
然而,一旦持有这个潜在的逻辑,作为家长,你就彻底忽略了你与孩子的关系的真谛。
这个真谛就是,关系的双方(孩子与家长)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在这个关系中占据着同样的分量。
可以说,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精神分量与家长的一样重。
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比家长更重要。他的主动探索,比家长的安排和指导更重要。一个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才能成为自己,才会拥有强大的独立意志和高度的创造力。
只有尊重这一点,一个家庭或一所学校才不会变成“养鸡场”。
孩子只有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时,他才是自由的,才能成为自己,走向自我实现。
创造力一定来自“内在的小孩”,如果“内在的父母”太强大,“内在的小孩”被严重压抑,创造力就不可能强。
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真想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听话的庸才,就应当放弃“养鸡场”的逻辑。
二、我的感悟及思考
这部分内容中,最触动我的句子是: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精神分量与家长的一样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比家长更重要
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
从4月份来,我对上初一的女儿放弃了监督她上网课的行为,之所以放弃是因为监管的过程中,时常伴随着争吵、批评、指责……亲子关系也变动非常紧张。
当我从中退出来后,各项事情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感受到了彼此关系的放松。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担忧也伴随着我。担心自己这样一放手,女儿的成绩会一落千丈。
同时,不知道这样做,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精神分量与家长的一样重”,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担忧的心犹如一块石头落了地。我的担忧来自于:我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精神分量,只以自己为中心了。当我放下过多的管教和担忧,做好我自己该做的这一半即可。另外一半,则有女儿来完成。我要做的是,相信女儿有能力管理好自己。
“孩子了解自己,还是大人了解孩子?”这个问题又给我提了个醒,“孩子生而本自具足”,她会去往她想要成为的自己。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比家长更重要。家长是一个陪伴和协助的角色,孩子才是主角。
当我理清楚这些,我的心安了下来。
这就是我今天读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