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这玩意儿,同样是一年,长度不变,速度在变。去年比前年快,今天还会比去年更快。虽然仅仅是感觉,但却真真切切的让人感受到了。从两个维度解释这种奇怪的感受:1年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生命的1/6,然而对于60岁的老人来说是生命的1/60,分子不变,分母逐年再变大,相对长度在缩小;小孩子总盼着长大,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到了我这个年纪不想继续长了,总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心理的反差造就了不同的体验。还没来得及感慨呢,2017就这么没了,现在算是补刀吧。
你必须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说的一句话,罗胖在跨年演讲的时候给张罗了出来,特别的应景,道出了多少有志者心中的焦虑。
看看这个世界是如何演变的。
生命早在40亿年前便已经出现,过了28亿年才出现性别差异,又过了7亿年才出现第一个拥有大脑的生物。第一个两栖动物蠕动到陆地上则是在此3.5亿年之后。如果可以把地球的历史压缩到一年当中,那么居住在陆地上的动物是直至12月1日才出现的,恐龙的灭绝也是圣诞节后的事情。原始人开始直立行走大约是在新年前夜晚上11点50分,有记录的历史则是在午夜12点之前几纳秒才开始的。
要继续以上的类比,我们要假设最后10分钟为一年,才能更好的展示人类的变化。直到12月之前,没有任何变化发生。苏美尔人开始在12月的第一周熔化铜,12月中旬出现有记录的语言,基督教的传播大约始于12月23日。直至12月31日黎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就在这天早上,大陆开始铺设火车铁轨,人类的移动速度终于开始超过马匹。下午2点左右,抗生素的出现使得婴儿的成活率和人类的预期寿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后飞机开始绕地球飞行。晚饭时,富有的公司开始购买大型计算机。
直到新年前夜晚上10点才伴随着两项革命的出现:互联网和集成电路芯片。这两者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与此前所发生的相比有着更加根本的突破。稳定的时间段变得越来越短,新范式的颠覆性变化出现得越来越快。遗传学、人工智能、制造、交通以及医学等领域即将出现的突破还会继续加快这一变化的速度。
整个世界的发展速度是按照指数规律挺进的,借用笑来老师的贴图和语言,世界已经处于了肉眼看的见的飞扬过程。
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图形化类比展示,这是真实世界的发展轨迹,想想看,你不跑,你还能待在原地吗,不仅要跑,还要加速的奔跑,方有机会与世界同步。
太多的人当了太久的鸵鸟
世界每天在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本身很可能还是呈指数前行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只要是个正常的人都应该能体会到这种变化,但是面对这种变化的应对方式确大相径庭。只有少数人选择追赶变化,拥抱变化,而大部分人选择视而不见。这貌似不正常,但却是事实。
首先,人类基因的进化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进步的节奏,现代人和几千年前的古人从基因的层面上来讲几乎是同样的品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对发生在身边的近在咫尺的变化特别的敏感,但稍微远距离发生的,哪怕是用望远镜就能抵达的地方,我们的反应就相对迟缓了,更别提地球另一端的硅谷发生了什么,本能的意识是和我八竿子打不着;我们对短期的回馈特别的敏感,此刻买的股票巴不得下一秒就涨停,而对长期的回报是麻木的,甚至是干脆忽略的。空间和时间轻易就困住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以为我们通常能轻易的做出理智的选择,因为大脑是理智的,殊不知通常的情况是情绪影响着大脑,大脑控制着我们的行动,所谓轻易的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情绪主导的。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自古哲人早已帮我们总结出的七宗罪直指人性的弱点,但这不是我们的错,是底层的基因决定的。
其次,传统灌输给我们一个已经定义好的人生。从小好好学习,长大结婚生子,好好工作,临老退休等死。从我们懵懂开始,如此定义的人生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意识里。这样的定义本没错,但过于清晰的阶段任务的划分,输入我们的大脑以后再输出,就变成了,小孩子的关键KPI是学习,大人的关键KPI是工作养家,老年人的关键KPI就是乖乖的等死。每个阶段完成该阶段该完成的KPI就是完满的人生了。按照以上的人生观执行,再参考人类的基因缺陷,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的人肯定是少数人中的少数。放弃了学习的人,必然很难深刻的理解这个世界的前进步伐,哪怕是一不小心理解了,也没有能力跟随。
大部分人,甚至绝大部分人选择了把脑袋埋进沙堆,而且还会大概率的持续这个状态,看似简单的抬头动作,在没有认知升级和自我激励的加持下,几乎没法完成。
少数人改变世界
世界在飞快的向前奔跑,而大部分人却在“脚踏实地”的原地退步,那这个世界是如何跑起来的呢?
答案很明确,只能是少数人在推动着世界快速演变。这种观点,专家不敢说,名人不敢说,政治家就更不敢说,当然更加极端不适合作为国家层面的普世价值观的宣传,这也为什么如此简单就能推理出的结论听起来刺耳,看起来扎眼,事实上足以支撑这个观点的论据数不胜数,二八原则统计的数字都是印证。
认可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少数人掌握大部分的财富是合理的;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这么高是正常的;苹果、腾讯和阿里等公司的市值这么大是本就应该的。那些指望通过财政政策缩小财富差距的人,期望房价大跌再买房的的人,注定要大失所望。
少数人和大多数人的差距不仅不会减少,很可能会继续变大。少数人之所以能成为少数人,是因为他们主动突破了基因局限,不断打破和提高认知的边界,而且享受过这种快感体验的人,其继续提升的状态几乎是不可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于主动的进化。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的预言:少数人将进化成为神人,而大部分人很可能沦为无用之人。预言让人不寒而栗,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不断升级的人和原地踏步的人终将进化为两个种类,几乎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在我看来是因果倒置了,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认知限制了想象力,想象力限制导致了贫穷。
知易行难之间的距离
如何成为那少数人的一份子?这个话题太大了,在没有成为那少数人之前,应该是没有发言权的,但从上文的推论中可以判断,阻碍我们进步的是认知的局限,唯一的出路只有:学习,保持不断的学习。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就难住了那么多的人呢,特别是对从小就被当作学习机器培养的我们来说,应该就是本能啊。世事就是这么的吊诡,越是浅显的道理仿佛越是离得遥远,且道理虽易践行难,知道和做到的距离可能是一眼能望见,但却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只有努力尝试过跨越这道鸿沟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举个本人的例子,做一份日常的时间规划简单吧,半年的时间,愣是没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原本我可是计划1小时搞定的。1小时和超过半年的差距,认知和现实的差距,不去坚持践行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的差距。
再进一步分析,一份日常的时间规划为何半年搞不定呢?这个问题显然是问错了,不是没搞定而是没有搞定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一份时间规划做好以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怎么办,调整呗,调整以后继续执行的过程中,继续发现其他不合理的地方,继续调整... ...原来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一份时间规划如此,一款App如此,一个人如此,这个世界亦如此。学习也一样:把学习理解为一个静止的名词,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概念而已;把学习理解为一个动着的状态,就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无比的,一辈子都完成不了的浩大工程。静动之间产生的差距或许就能解释了知易行难之间的距离,且这世间万物实际上都应该是以动态的形式而存在。
需要烙刻在大脑里的图形
最后再贴张图:
没错,上文中一模一样的图。这张图展示了世界的发展曲线,同时也可以展示了个人的成长轨迹(笑来老师原图的用意)。刚开始总是缓慢的,缓慢到几乎静止,几乎无法察觉,然而,长期积累之后的飞扬几乎是必然的。这就是是规律,复利增长的规律。只有遵守这条规律,才能享受到持续飞扬的快感。把它深深的烙刻在脑子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