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接口文档的思考

接口是什么?广义的说,在设计软件时,软件与外部系统的一切交互称为接口,比如“用户接口”(GUI, 一个图形界面的程序,提供的用户操作界面),命令行接口(CUI,就是命令行程序的用法),提供外部系统调用的应用开发接口(API/SDK),提供的配置文件、环境变量等等。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接口即开发包提供的API。

如果软件分为多个模块(或多个端,典型的如前端与后端),那么每个模块又对其它模块提供调用接口,习惯上称之为内部接口。内部和外部是相对的,比如一个模块内,又分了若干子模块,那么该模块又具有一些内部接口;这些接口对每个子模块来说,就相当于是外部接口。

那么该不该对接口建立文档呢?应该以什么原则建立文档?

一般来说,如果有多人参与项目,尤其是模块是分布式的,建立创建接口文档,便于协作。典型的是通过网络进行通讯的若干子模块,如一个产品中有客户端(比如.net编写的桌面应用),移动客户端(安卓/苹果原生程序),服务端(比如用java编写,后面连接数据库),管理控制台(比如使用html/js编写的Web应用)等,尤其这些是不同编程语言写出的系统,其相互的调用接口,如果不写接口文档,难道要写html代码的前端开发去打开后端的java源码来查询吗?

在这种情况下,接口很好的为多人合作开发提供了降低复杂度的方法,只要接口稳定,调用者和被调用者就能免去很多相互干扰的因素,加快开发进度。

接口需要有文档来记录。

我见过很多小团队的产品根本没有文档,遇到接口不明确时都是直接找代码,看似省确很多事,实则为之后的维护埋下了雷。

文档也应纳入版本控制。

原始文档应该使用文本类型。某个改动是谁做的,因为什么原因做的,只有应用了版本控制才能方便的做到问题追源。使用文本类型的文档(比如markdown, wiki等格式),一则方便比较版本间改动,二则可以生成html, word, pdf等多种美观格式。我见过有好多团队是使用word来写文档的,由于是二进制格式,不利于版本比较,也不专业。还有好多在文档在顶部还标有版本历史,以及是谁编辑的做了哪些修改这些内容,真的没必要(除非是特别重大的变化希望读者知晓),随便用svn, git等版本工具就可以做的更专业。

文档要在没有歧义的基础上足够简洁。

很多文档描述很多,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会增加很多。比如参数或字段的描述,如果从名字就能很清楚的知晓它的含义,又何必再写一遍(或翻译一遍)呢,白白增加了很多开销,维护也麻烦了很多。文档不应浮于形式,而是力求只写最有价值的内容。做好这一点的关键是作者与读者要有足够的约定,比如蚕茧法就能很好的帮助简化类型定义的描述。

应有机制保证接口文档与代码的一致。

一些团队在文档上应付差事浮于形式,在代码写完后,补一个word文档应付。在更新代码时,文档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文档都是错误没法看。好的做法都应先有设计再写代码,比如架构师或主程先设计好接口,然后再开始编程实现,在实现中发现问题再修正接口,更新设计文档,而不应是写完代码再补个设计。而在文档更新的具体做法上,也流行一种做法即文档以注释的方式内嵌于代码中,我称之为“格式化注释”,这样做到设计与代码在一起,更新也就更自然的同步了。之后再通过工具将注释抽出来美化给读者看。

在描述接口时,可以使用蚕茧表示法来简化文档的描述,关于蚕茧表示法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这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5,491评论 25 709
  • Spring Cloud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中一些常见模式的工具(例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
    卡卡罗2017阅读 135,408评论 19 139
  • 人很容易被一次成功或失败所影响
    小飞机1948阅读 393评论 0 0
  • 2017年9月13 相博超妈妈 这两天真的快忙晕了,公司事多,后天就是家长节了,大家也都在忙碌着,一天过的好充...
    一年级四班相博超妈妈阅读 1,0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