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和寒门,阿良的随想。
或许是业余时间《三国演义》看的太多,也太熟悉的缘故,阿良脑袋里时常会想到寒门和士族这个问题。他发现,仔细研究研究,这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阿良在读经典古籍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这么一句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句话极大地吸引了阿良的注意,但他不明白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于是,阿良查经据典,好不容易找到了对于它的解释。
在三国后期,魏文王曹丕采用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刚开始是为了选拔人才,根据推荐和评语来踏上仕途。但从晋朝以后,在选拔干部就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出身寒门者品行外貌等综合素养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即使品行外貌貌等综合素养再丑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产生了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这是一种解释,阿良依旧糊里糊涂。他觉得这个解释不清不楚,没有说到点子上。看了解释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不过,通过研究阿良终于明白,原来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说法就是‘九品中正制’在后来时代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结果。九品中正制,当初就是为了选拔出那些出身寒门地位低微,但学富五车的优秀人才,但后来在权臣的把持下,就越来越变了味儿,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固化的社会等级制度,一种维护士族门第大家专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这让阿良很容易地联想到了社会上很盛行的所谓的精英阶层。能以精英相称的,都是有些成就和地位的人士,要么有钱要么有权,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士族阶层,他们对于社会资源的把持,是否也会象古人一样维护自己的阶层利益而拒寒门学子以门外呢?这个问题很严重,倘若真的发生,那今后这个寒门学子们将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啊!到时候不就又是老子的天下儿子坐,儿子的天下孙子坐吗?
阿良继续研究,又发现还有个解释也说的很好,于是阿良也录了下来。
说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意味着“士族”制度兴起,到东晋时期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士族”制度开始衰退。“九品中正制”确立之后,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依照阿良的理解,这个解释比较清楚,说出了九品中正制的来龙去脉。
凡有“中正”品评者,皆可以根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门阀审阅而给予不同“品第”(评级别定高低),然后授予各种官职。可见,这里就存在了士族门阀把持选人的标准了。依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嫌疑了。
未有“中正”品评者,不得为仕当官。当时官方明确,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即庶民)。
于是,“士人”就有了官方特定的“阶层”含义。从此,“士”“庶”对立,渐露端倪。不久之后,“士人”中,又出现了凭借父祖辈的官爵得以入“仕”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制度之创。
“九品中正制”作为当时重要的选官制度,最初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当时世家大族而确立,初期对于东汉察举制弊端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但发展到后期,官吏的选拔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最终成为世族操纵政权的工具。到这里,这个九品中正制就开始变味儿了,失去了其选拔真正优秀人才的功能,于是其被淘汰也就成为必然。
看了这些内容,启发阿良的是,这个制度曾经造就了士族的崛起,这是值得研究的地方。于是阿良又研究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父子,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曹操面对的是个动荡的时代,人民饥困,民不聊生,需要的是能够帮他打天下的治世之才,文能出谋划策,武能带兵打仗。所以他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不过也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曹操一生基本的原则是重用武将,压制文人,死在曹操手下的文人不在少数,可以理解为打压士族;再一个就是他大批量的提拔任用武将,且多是寒门出身,可以理解为扶持寒门;再其次,《三国演义》里最后结论是:武将寒门后来大多衰落,文官士族却又逐渐垄断了政权。
对于寒门的没落,士族的再次兴起这个结果,阿良被深深地吸引,这里难道没有什么原因值得探究吗?阿良每次看到这里,常常在自问。或许,这里蕴藏着很大的教育学生的道理。
在阿良看来,这个寒门的衰微,士族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教育的力量。出身寒门的大多对后代教育不够,出身士族文人大多对后代教育严格,最起码有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章可以从小就耳濡目染,这就影响了后代的人生追求。在阿良看来,教育是培养人的第一良方,尤其是培养有眼光、有能力、有心机的后代的最好手段。在阿良眼里,念书和不念书差的不是两重天。
这就容易理解三国故事里寒门没落,士族兴起的原因了,念书和不念书,导致了二者后代当中的优秀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于是就有了曹丕时期寒门的没落和士族的后来翻盘。
所以,到曹操儿子曹丕称帝,他不得不向把握权力的士族阶层低头,以便借助他们的势力维护自己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说,士族胜过寒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借助了教育的力量。所谓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后来者教育的结果。
弄懂了士族和寒门这个有意思的话题,阿良希望把他从中得到的启示在教学中能够教给那些在如今现代社会中依旧是寒门阶层的人们,但凡衣食无忧,一定要看中教育,要重视孩子学识的培养,要督促孩子念好手中的书,规划好人生的奋斗之路。
阿良的研究结论虽然浅显,但他发现,这个寒门和士族在历史上的起起落落,可以用来很好的反驳当时好些家长对孩子灌输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虽然士族也没落,但重视教育的传统,使他可以在后代的传承中有希望翻身;而寒门假如子弟没落,由于无视教育的重要性,那就真的是没落了,且永无翻身之日的。后代有眼光和无眼光不只是影响自己的安身立命,有时就是决定家族能否连续辉煌的决定性条件。其实,纵观历史几千年,曾经兴盛的家族,其没落主要是从后代子孙的没落开始的,而决定后代子孙没落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的没落。
如今,经过伟人和一代英才们的艰苦战斗,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之所以美好就是天下出身寒门之人能够当家作主做主人了。社会各行各业有了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起点和平台。
这就为广大寒门人家提供了一个由乌鸡变凤凰,丑小鸭变天鹅的绝好的时代机会。所以,寒门子弟切记不要被人家戴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帽子啊!时代给了舞台,就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啊!
可喜的是绝大部分寒门子弟都能够接受国家强制实行的良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了识文断字,开眼看世界的基本学识积累,摆脱了愚昧和无知。但令人担忧的是,义务教育结束之后,有大概将近一半的寒门子弟从此与进一步深造无缘了,早早地走上了成家立业打工谋生存的人身旅程。当然,这对社会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不怕人民有思想,有文化,这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地方。几千年文明史,统治者基本上实行的就是愚民政策。也只有新时代,才敢于让人民富起来,聪明起来,有思想起来。
而另外一部分继续深造的寒门子弟,经过高中大学的继续学习,自己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人在当下如潮的改革洪流中创造了不菲的业绩,改善了自己的境况。活出了尊严活出了价值。
但由于竞争的存在,其中一部分寒门子弟大学毕业之后,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不得已也走上了普通的劳动岗位。他们也去种地,也去当工人,也去当一个个普通劳动者。辛辛苦苦念了个大学,出来却做着和初中毕业的学生们相同的事情,于是,“读书无用论”悄然兴起。但实际上,虽然不同学历的人都干着同样的事情,但他们最后的生存差异相差也是很大的。同样是卖猪肉,念过书和没念过书那差的何止九重天啊!当然,阿良在书上也曾经看到老外跟踪了十年的调查结论,就受教育程度而言,走上社会干着同样工作的人,就其取得的成就或者业绩来说,大概率也是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活的更好一些。
这让阿良深深地觉得,出身寒门不是一种耻辱,但一定不能缺少重视教育的眼光,不学无术耽误的不止是一代人。对于教育的认知缺失,无形中在子女的教育中就会讲一些没有眼光的话,要么贬低教师,要么学习无用,等等,这些话反复念叨三十天,就会产生一个叫做广告效应的现象,如果家长在家里不停地灌输这个思想,那子女念书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度地打压的,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倘若社会上真的这样宣扬“读书无用论”,那以后将必然真的会是:寒门无上品啊!这是阿良对于当下社会上存在这种奇谈怪论现象的最大担忧。
阿良关于寒门和士族的研究,也引起了宿舍里其他几位老师的的兴趣,有时候他们也一起讨论讨论现实教育中存在的“寒门”和“士族”的教育现状。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执着。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和思考。”新民在看着电视和在旁边看书的阿良说道。
“好几年的习惯了,有时候不看点书,还真的好像生活中失去了点什么,别人有烟瘾、酒瘾,我是有书瘾啊!”阿良看着手中的《三国演义》说道。
“这俩天正在看寒门和士族的有关内容,我感触比较深刻啊!”阿良继续说道。
“我发现现在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认真精神不足啊!尤其是上课过程中,有好些人厌学的很。尤其上次和刘老师去家访,那个家长在话语中满是对于念书的轻看和鄙薄。只是希望他的孩子早早毕业,能到厂里早点上班早点挣钱。有些家长真的是眼光短浅啊!还是难逃寒门无上品的怪圈啊!”阿良遗憾地和新民继续说着他的教育学生的感受。
“也怪不得家长的,现在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很,初中毕业生工资待遇也不错,哪还有什么心思来念书啊!工厂里现在工人的工资比我们的高多了。”新民也有感而发。
“这个只是暂时现象,十年二十年之后,必定是得知识者得天下的。”阿良以先知的口气和新民说道。
“我只是从三国时期寒门和士族的兴衰中得出的一点感受。”阿良补充说道。
“看来,人家学生家长相信的是富贵必从勤苦得,你却抱定男儿须读五车书。我看你这也是为人民大众瞎操心啊!”新民调侃道。
“必须操心,这将来的差距那不是几重天的事情。如果我们这些社会的基础阶层不注重子女的教育,那未来迟早有一天会被当今社会精英阶层挤出生存的舞台的。”阿良看着新民说道。
“哎,普通人顾得是眼前利益啊!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寒门尤甚。精英们谋的是将来啊,投资子女教育,储蓄的是核心竞争力,谋的是将来成为企业的主管。眼界不同,有时候我们也只能是笑笑,爱莫能助啊!”阿良又说道。
“有些穷人家的孩子确实是优秀啊!反应灵活,但就是缺少了家长的管教和支持啊!”新民也被阿良带进了忧国忧民的节奏中。
“下次我开家长会的时候,你干脆到我班里给家长们做个报告吧!题目就叫做《寒门和士族的子女教育观》,阿良你说怎么样?”
“我现在还没有想好,等我写篇研究文章出来,一定引经据典,好好地反驳一下现在人们错误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好好地给家长们上一堂思想教育课。”阿良笑着说道。
“对的,要让历史说话,要让那些糊涂的家长们明白,打工图的是眼前的小富即安,而读书谋得却是未来的长久发展,但凡有口饭吃,就应该注重孩子在教育上的投资。”新民和阿良说道。
阿良在那时的认识也许是片面的,但在他的内心里,他觉得向他这样的寒门家长如果不能重视子女的教育,那未来他们的后代可能将永远会沦为社会的底层的,也许会一直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而辛苦挣扎。当然,阿良也但愿他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也最好是危言耸听的。
寒门当自强
多少寒门子弟中, 才华出众却无成。
古有名篇《伤仲永》,今有读书无用论。
放眼长远学士人, 谋求后代有大成。
寒门子弟当自强, 尊师重教才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