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小故事,对我触动很大。
假设你已为人父母,答应孩子晚上八点到家,但有一场你很想参加的读书会是在七点到九点举行。你会去吗?
“已经跟孩子约好了”、“担心赶不上接小孩”
“即使去了读书会也只能稍微呆一下”、“只去呆一下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大多数人可能会掉入这种“非正即反”的思维惯性里。吉田医生也曾碰到这个问题,不过,她是这么做的:先参加40分钟的读书会,到7:40再回家。
她坚信:有40分钟的收获,比完全没去强太多了!
她说,工作、家务、带娃,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打分,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妈妈们可以进行区分,除了必须达到的目标,其他可以试着稍微降低标准,不必事事满分。
对于宏大的目标,不要拘泥一次完成,需要将观念转化为“不彻底,不充分也可以”、“小规模也行”。
正因为这样的观念,她会坚定地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在时间不充裕时,接受现实的不完美。
我们从小总是会听到这句话:“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它激励着我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然而,我们也常常会落入另一个思维圈套:既然做不到最好,那就干脆不要做好了。于是,我们号称追求完美,其实连迈开步子的勇气也没有。
我们身处凡尘,每个人都担任很多个角色,我们总是要背负着各种负担,我们可能总是被琐碎的事情牵绊,我们总是会被身边的人打断,我们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
追求完美的你,可能无法接受这样不完整的学习。但吉田医生,就是利用无数个这样的碎片时间,有时候可能是趁着陪孩子玩的空隙,有时候是一边做着家务一边思考…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两三分钟,聚沙成塔,她成为一名了妇产科医生,一位五个孩子的妈,一本畅销书的作者,一个带着孩子求学哈佛的留学生。
我们的选择不是非A既B,它还有处于AB之间的C选项,我参加不了一个完整的读书会,我就参加半个好了;我吃不了像明星那样的减肥餐,我就每餐少吃几口好了;我做不到一天阅读三万字,我就每天阅读三页纸好了;我的建议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执行,但总还是会影响到一部分孩子,总比不说要好吧?
接受这些不完美,要比被“完美主义”打败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