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莯小沫儿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用了间断琐碎的两天时间,这本《我们仨》在今天这个冷冷的夜里终于读完。平平淡淡的生活,萦萦绕绕的触动。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曾几何时,也或许是很久以前吧,从很多人口中认识杨绛和钱钟书,并知晓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那时候还不曾觉得平平淡淡可算做爱情,而现在明白,平平淡淡才是最坚固的爱情。由此,这本书看起来又自是不似从前的感觉了。
以前以为杨绛先生形容钱先生是文人里的大家,生活上的痴儿,读完之后才发现,两人都是生活上的痴儿,所幸的是所痴方面互补了一些。杨先生会怕黑,钱先生倒不会打领带,按这种情况来讲,他们的女儿钱瑗倒真真是一个大家长了。似乎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倒更觉得这是杨先生和钱先生身上所保留的一份赤子童心,不矫柔不造作,不勉强不埋怨,实是难能可贵了。
从相识到结婚,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从中国到伦敦等等,大洋两岸的相守相伴。一生到老,也不曾放开过手。这才是夫妻的模样,这才是爱情的模样。记得在杨先生的回忆中,有这么一件事,钱先生突然病了,此时的他们没有那么便利的治疗条件,司机的车等了又等,杨先生心急如焚,到最后发现自己的眼睛竟急出了血。因为是不能缺失的人,所以才看得比自己重要啊。看到这儿,突然就感动了,什么样的感情才能到这种程度呢?
《我们仨》是杨先生回忆而成,始终觉得这样的方式过于残酷,原本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去读,因为它终归是生者回忆逝者以及过往生活的文字,总该有份敬畏之心的。而事实却非如此,很温情的文字,于平淡中汹涌着亲情的激流。家,亲人,大抵就是这样吧。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附录及插图,家的味道,温馨的样子。那些钱瑗为父亲做的画,写的信,字字是情,笔笔是爱。那是稚童时期的依赖与想念,也是长大之后坚守的责任与亲情。很多人穷极一身汲汲于富贵名利,唯独忘了守住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不要弄丢了亲情,伤害了亲人,这些,是我们活着最珍贵的养分。
杨先生总是在梦里见到钱先生,因为他们越来越老了。
杨先生也总是在梦里见到女儿圆圆,因为女儿也越来越老了。
然后,他们仨都越来越老了。后来“我们仨”里,只剩下了杨先生,所以,有了《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