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家里如何教育孩子,相信每个父母、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方法。但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乖乖听我们“指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炼出来的教育方法和我们普通人的有什么不一样。
陈鹤琴在书中提供的方法有很多,为了便于讨论,我用了两个词把它们概括起来,分别是:“三大原则”和“两大法宝”。
第一个原则是“以身作则”。陈鹤琴认为,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能力理解成人的语言,也还没有建立起思考的能力,他们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大人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大人怎么做,他们也就跟着怎么做。大人所有的行为,孩子都会像照相机一样把这些动作照在自己的脑海里,再通过模仿表现出来。
那些好的行为,孩子会学着我们去做,而那些不好的行为,孩子也会照搬无误地学下来。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家里看手机,孩子肯定也要跟着看手机,如果我们回到家就把东西随便扔,孩子肯定也会学着把东西随便扔。也就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起作用了。
有一次,我们带Shen去玩沙子,在我们准备带他离开的时候,Shen突然走回原位,熟练地把椅子推到沙池桌下摆好。我们都很惊讶,我们从来没有教过他用完椅子要放回去。后来才发现,应该就是我们每天吃完饭把椅子推到餐桌下的动作被他看在眼里了,他悄悄地学了下来。
还有一次,Shen在路上看到一只蚂蚁,很快走过去,用脚去踩它。对于这个动作,我们同样非常吃惊,他怎么会这样对待小蚂蚁。后来才发现,他之所有会有这样的举动,应该就是从我在家里用脚去踩小蟑螂的动作中学来的。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是第一要务。我们大人做的好,孩子就会学好,我们大人做的不好,孩子自然也会学不好。
图片来自网络,仅做分享使用
第二个原则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对于孩子同样适用。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随意强迫他去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
陈鹤琴在书中提到,大人不要突然去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在我们家,奶奶就很喜欢在小孩认真玩玩具的时候,强行把他抱走去吃饭。这个时候,孩子肯定是要哭闹的。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你认真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肯定也不会喜欢别人突然来打断你。陈鹤琴在书中来还提到,大人不要在别人面前责骂孩子,也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孩子说话,因为这些行为没有人会喜欢的,小孩也不例外。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待孩子也要象对待大人一样,切身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
第三个原则,我把它称为“放手原则”。陈鹤琴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好动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样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事物,他们看到了必然都会想去摸一摸、碰一碰。如果一个孩子看到一样东西,不想去摸一摸、碰一碰,那反而是不正常的,这说明这个孩子对新鲜事物已经没有好奇心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大人常常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去阻止孩子去触摸物品。比如在我们家里,孩子拿个杯子,大人就会以摔坏的名义阻止他;孩子想要关门,大人就会以夹到手为理由去阻止他;孩子爬沙发,大人就会以担心他摔下来为理由去阻止他。反正孩子想做一点什么事情,都会有人站出来说“不可以”。
陈鹤琴认为,作为父母整天把“不可以”挂嘴边是不合适的,如果事属可行,就让孩子去做,如果事属不可行,就要明确禁止。所以,只要不是伤害自己或影响他人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现在,我已经成功把这个观点在我们家实施起来了,虽然还不彻底,但家里已经很少听到“不可以”这个词了。
图片来自网络,仅做分享使用
以上是我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总结出来的“三大原则”,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我在书中学到的“两大法宝”。
很多时候,就算我们很好地使用了以上的“三个原则”,但还是会存在一些不得不跟孩子“斗争”的事情。这些“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斗争”是,“孩子想做但不可以做”的事情;第二类“斗争”是,“孩子不想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一类“斗争”有很多,比如孩子想去垃圾桶里捡东西,或者在大热天跑到阳台去玩,甚至会去厕所里玩马桶里的水,都是属于“孩子想做但不可以做”的事情。这类“斗争”, 我们可以使用陈鹤琴第一个法宝:“替代法”。
什么是“替代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件孩子可以玩的事情去替代孩子不可以玩的事情。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记忆的能力,他们只会对眼前看到的物品感兴趣。即使是一件孩子很想玩的物品,只要不让他们看到,他们会很快就忘记了。利用这个特点,如果一件事情确实是孩子不能做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强行把他抱走,然后用一件新的事情吸引他去玩。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去提那件他不能做的事,因为他很快会忘记了刚才的事情。当然,这件用来替代的事情,需要是孩子感兴趣的。
在我们家,Shen每次看到我用电脑,就会跑过来按我的电脑,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不肯停。这个问题,我就用“替代法”来解决。有一段时间,他对动物叫声很感兴趣。每次他跑过来,我就把他抱到阳台,跟他说下面有小狗,快听听有没有在叫“汪汪”。接着,我们就一起在那里认真地听,等到听到小狗汪汪叫的时候,他就会很兴奋地跟我说,有汪汪,有汪汪。这时候,他已经完全忘记电脑的事情了。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采用“替代法”的时候,我们大人也要对新的事情表现出很认真很投入的样子,如果你只是在简单地敷衍,孩子很容易就会识破的。
“替代法”只能用于0-2岁左右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记忆能力逐渐建立起来,“替代法”也会逐渐失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孩子的“纪律性”来解决这类“斗争”。(推荐阅读:帮助孩子建立“主动的纪律”)
图片来自网络,仅做分享使用
对于第二类“斗争”,也就是“孩子不想做但必须做 ”的事情,我们可以采用陈鹤琴的第二个法宝:“游戏法”。
陈鹤琴认为,儿童天生都是喜欢游戏的,如果能利用好孩子的这种心理,以游戏的方式去教导他,小孩子没有不喜欢听你话的。我自己也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
有一次,我们去公园玩,Shen在水池边看别人划船看得很入迷,但时间已经很晚,我们必须离开。我跟他说了很多次我们需要回家了,但他就是不肯离开。于是,我决定用“游戏法”试一试。我抱着他快速往前跑,然后躲到一个大柱子后面,跟他说:“快看,妈妈要跟我们玩抓迷藏了。”一开始他还闹着要回去看划船,但一听到我跟他说玩捉迷藏,马上就兴奋起来了。于是,我们就愉快地边玩捉迷藏边离开了水池,最后顺利地离开了公园。
如果那时候我们不是跟他玩游戏,而是强行抱走,肯定是要哭闹好一阵子的。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陪他玩个游戏,基本就可以搞定他不想做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鹤琴总结的家庭教育方法远不止我在这里介绍的这几个。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强烈建议阅读一下《家庭教育》。如果您愿意,欢迎在留言区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看法!
- 未完待续 -
文章预告:下周将和大家分享《家庭教育》解读3:家庭教育中的“动”环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