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故障时有耳闻,对购买高层住宅一直有一些顾虑。 儿子读兴趣班的大厦有四部客梯,我碰上最糟糕的一次,两部客梯同时故障停运。 所幸的是,没有听说发生过困住小朋友的故障。 我虽然担心电梯故障,但是潜意识里还是认为电梯经常检修,故障的概率很低,而且即使出现故障,电梯应急机制可以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直到周一早上,没有任何征兆和预感,我被困在了电梯里。
电梯启动不久,轻微震动了一下,然后像是被人拎着,手突然松了0.5秒,重力战胜惯性,电梯下滑了一瞬,没等我反应过来害怕,松开的手迅速拉住了电梯,应急机制捕捉到这瞬间的失常,电梯“咕”的一声,停了下来,随即一片寂静。 我反应过来电梯出故障了。 我首先抬头看楼层显示器。 二楼!不太高,即使摔落也没有人身危险。 然后,立即找求救按钮。 虽然每部电梯里面都有求救按钮,可是没用它之前,如同地铁的紧急按钮,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蒙着面纱的阿拉伯姑娘,只可远观不能亵玩。 看着“她”的时候,要控制住想去“触摸她”的欲望。 因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对它的容貌印象不深。 如果非常大脑出题问电梯求救按钮是什么样的,没准儿我还真答不上来。 经过了这次故障,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它的容颜,和我第一次“触动”它的心情吧。 找到铃铛按钮,我当即明白,这就是那个阿拉伯姑娘了,毫不迟疑地按下去。 那一头马上传来对讲机一般的声音,“喂...?” 我说明了情况,告诉他我在二楼,对方急忙回应,“好,马上找人去!” 听得出来,虽然这明显不是对方第一次接听类似的求救,他还是火急火燎地立即回应,不忘安慰我,“马上”找人去!
事实证明,这个 “马上”真的是“立即”的意思。 可是,要知道,吊在半空的电梯轿厢里,任何“马上”和“立即”,都会度秒如年。
奇怪的是,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不是先生,不是妈妈,我想到的,是《欢乐颂》第一集,四美被困在电梯里,安迪教三美,把高跟鞋脱了,背靠扶手站立,膝盖微微弯曲,双手抓好扶手,这样的站姿能最大地抵消冲击能量。 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悬在二楼,使用这个站姿有点太“隆重”了! 嗯,把包放下来,是不是有助于减少负重和冲击力? 想到这,我悄悄地把包放在地上。 摄像头的那一侧,不会察觉到我的紧张吧? “二楼,不至于... ”, 我一边想,一边表现得若无其事,监控室里的师傅,一定会觉得这位女士非常沉着冷静啊!
在这番表演的当口,我听见外面有敲打声,但似乎隔着一点距离。我知道悬着的位置不正,有点担心别刚好停在楼层中间,那得上行或下行一段,才能打开厢门。 万一电梯不能动弹,能手动牵引吗?暗自思忖着。
知道外面有师傅正在努力帮我出去,我就不再担心了。 多想无益,反正二楼,不会有大碍。 想给先生打电话,又一想,他肯定要不停地出主意,结果两个人都会不安心,于是作罢。
掏出手机看新闻,分散注意力,不去想“轿厢不是密闭的,没有窒息危险”这样的提示语。 因为想到这句提示,我反而开始反复思考轿厢到底是否密闭这个问题。 没看多会儿,我突然看见闭合的门外下方现出了人脸。 他们是那么严肃,仿佛生怕我会发飙。 仰望着我的时候,带着满满的歉意和明显的不安。 甚至邀请我踩着他的肩膀下来。
我谢过师傅的好意,选择先坐下来,然后从1.5米左右高度上,搭一下师傅的手,轻轻一跳,落在地面上。 当然,不会忘记还有我的包。 重新看到周围的环境,觉得特别亲切,虽然这层楼,我几乎完全陌生。
谢过师傅之后,在他们抱歉的话语和目光下,我毫不迟疑的问安全楼梯的位置,完全忘记还有一部电梯,也忘记了我其实很熟悉安全楼梯的位置,那是我时常站着听薄荷阅读的地方。 自以为扮演沉着冷静很到位,其实别人早已看出了破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