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
20年职场故事之医疗器械(17)——内蒙
作为一名武汉土著,北方人认为我们是南方人,南方人认为我们是北方人,毕竟江南江北一江之隔都是武汉。这是我第一次长期离开武汉,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方——内蒙古。
前文说到,私企最大的优势是决策快。当老板决定派我们三个去内蒙的时候,马上就安排财务支出了1w现金,让我们买装备——统一行头。那时候买的一件衣服,居然我现在还在穿,说明我多么艰苦朴素啊(其实就是穷啊)。这种待遇是规范的公司无法实现的。所以说,私企也有私企的好处。
不记得是因为啥原因,我们没有坐直达内蒙的火车,在北京转的。期间还有个故事就不具体说了,但是道理可以说——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有机会就要把握住,这个就只罗总懂的。
我们是去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总经销的厂家所在地。有几个故事记忆犹新:
第一个:酒
因为为了把控产品质量、生产进度、协调售后等原因,总经销安排了一位驻厂人员——刘经理。我们到了内蒙,刘经理的夫人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感谢,用吃饭的碗,连干三碗,一下子就刷新了我对酒量的看法,这段时间是我喝酒次数最多的。北方人喝酒真的像喝水,而且没有像武汉这种42°的酒。自从内蒙回来之后,我就基本不喝酒了。但是喝酒真的用处很多,这个以后还会说到的。只是我酒精过敏,不能喝。于是现在偶尔喝点米酒,不过刚刚泡了一点,看看味道如何。
第二个:冷
以前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不能有“冷”字但是要写出冬天的冷。去了内蒙古,发现要写这篇作文太容易了。这个也说明,生活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切身体会只能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了。那么怎么体现北方的冷呢?
1、常温的啤酒比冰箱的冰啤酒温度低。这个梗很多人估计都听说过的,我就不多说了,加一句: 冻豆腐就是放在窗户外面就行了。
2、一次晚上暖气出了问题,我冻醒了,加了一床被子,结果还是一晚上没睡着。
3、那里的雪都是到膝盖的。
4、有次我在路上打完电话,发现手僵了,不能动,只能用左手把右手手指一根根掰开,拿出手机。
但是北方的冷,和武汉的冷,完全是两个概念,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第三个:钱
关于钱,在内蒙要说两件事。
1、到内蒙属于驻外了,私企制度有限,没有明确有啥补贴之类,老板也没说,反正就这么来了。同行的一位是营销总监,待了一个礼拜就回武汉了,一位是老板的妹夫,待了一个月就回去了一趟。再回来的时候,带来了一句话:好好做,老板晓得的。不得不说这个老板真的蛮讲味口,过年的时候真的就工资翻番了。不过我个人建议,遇到这种事,还是先谈清楚的好。毕竟不是个个老板都讲味口的。
2、蒙派营销有几个套路,一个是会销,一个是广告。当时广告的主要做法是夹报(把广告单页夹在当地日报晚报这些每天派发的报纸里面),现在基本都没了。因此我每天凌晨5点以前要到邮局去监报(监督夹报),7点多再回宿舍。北方人都是知道,凌晨4点多的冬天基本都是黑的。从宿舍到邮局,要么走1个小时,要么骑半小时的自行车,要么坐黑车。那个时候没有滴滴,没有共享单车。所以要么人吃亏,要么钱吃亏。人吃亏了几次之后,我选择了钱吃亏。
前后在内蒙待了近半年,见到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也经过了酒精考验,体会了内蒙的风土人情,那段时间,我的北方普通话特流利。呼市的几个景点现在也都不怎么记得了,期间去了包头,也没啥印象了,只记得吃得最多的是土豆肉片,喝得最多的是酒,NO,是酸奶。这也充分说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吃货,昨天517还是我的节日,居然没有节日礼物。
不过,健康快乐才是生活,这是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