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大部头,读起来对我这种非历史专业的文科生而言,有种啃的感觉。在之前看了《枪炮、病菌和钢铁》的基础上,中途捡起来了落灰的世界地图恶补了不少地理知识后,我仍然在欧洲的各个帝国持续时间、疆域、人种方面一知半解,甚至于,弃读的念头翻滚着,我放弃了阅读其中的几页。今天,读完了一遍,终于如释重负。
读起来轻松的自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部分,朝代的更替、持续时间、边界、发明、技术的发展、文学经典、杰出人物、思想的变化等等,可谓是读到即想到,想到还能前后联系到。而对于和东亚有着一样悠久历史的地中海、中东部分,简直一头雾水,勉强能记住大的时间跨度。地理位置如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黑海、红海、波斯湾、比利牛斯山、西西里岛等,反复的看了地图,才能像现在这样烂熟于心。
本书与我以往看的史书最大的不同是,他从各个区域联系的角度串起了世界史。我最初所了解的世界史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它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社会变革、杰出人物几个角度,介绍了公元前2800前(约中国夏朝)到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对于整个历史进程中公元前2800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历史进程中彼此之间的联系关注甚少。所为世界史,不能只兼顾详细讲述各个区域的历史进程,还综合各个区域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这种互相影响,加快了各区域、各民族间的融合。除了世界历史的融合外,作者还在每个阶段后写了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让历史和现实结合,更具指导意义。以下是我读后的几点思考:
男女平等方面
在我小的时候,亲朋好友聚会,男女不同席,男人桌位安排在堂屋客厅,桌上都有白酒、下酒菜,有相对固定的上菜流程,而女人,在装盘、菜的种类方面相对较少,桌位也是在其他非主屋或厨房凑活;男人在家里有话语权,要嫁去别人家的女儿,在大事上是没有发言权的,也不会被问及意见;有很多人家的女儿因家里资金有限把教育机会让给家里的兄弟而目不识丁……
长大后,才恍然认识到这是男尊女卑的一些体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忽而明白,这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必然,是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后,从蛮荒到文明转变后的结果。狩猎采集社会时,男人外出打猎,女人近处采集。由于资源充足,女人采集到的食物比男人还多,在养家糊口上是一大保障,因此男人和女人几乎处于一样的平等地位。后来,进入农耕社会后,很多农活都需要大量的体力,这个时候,女人只能仰仗男人为生,处于生娃带孩做家务的位置,这是典型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地位的例子。而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春种秋收的主力军还是男人,如果家里缺少男人或者劳动力,单靠女人的话,种地谋生也难以为继。
为什么当今社会女人的地位上升了?那是因为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作更适合细致认真的女性,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不再依附于男人过活,她们经济独立。独立,赢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和社会地位。
需要引起改变
在阅读期间,我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狩猎的人不选择种田呢?读完后,我反问了下:为什么现代的农民不打猎呢?马上觉得自己多么愚蠢。现在有猎物可以打吗?现在的粮食产量那么高,现代化作业那么省力,为什么要荒地而选择无法谋生的狩猎呢?
同样,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因为不需要而无须改变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采集时代,植被繁茂,可供猎取的动物繁多,每天只花少量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当天充足的食物,余下的空闲时间很多。随着百万年岁月的流失,人类才慢慢分辨出植物的可食用性、生长周期、成熟时间、产量,在这些植物中培植了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因为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数量的减少,部分人定居在一个地方,开始尝试种植一些作物,但因为并不熟练,加上气候的变化,定居种植并没有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粮食,他们一边狩猎采集一边种植,直到后来在农耕方面越来越娴熟,狩猎采集获得的食物越来越少时,因为这个需要,才慢慢过渡到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初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他们发现种地需要更长时间的劳动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改变是因为需要,或者说,改变是因为做出改变会让自己获利,这才是一切的起源。
如果放在当下,想要某些团体做出改变,以利相许是最好的选择。利,可物质可精神,重在投其所好。就像改革,如果损害了多数人的利益,势必难以进行,在不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前提下,达到目的是优选。反过来说,某些人做出了改变,势必是因为改变更有利于他们。另一方面,主动改变的人会获得先机,能积累比别人更多的优势。就像那些种植开始早,经验丰富,粮食产量会高一样,如果你是被迫开始,那么势必落后一大截,甚至于在天灾人祸面前,因为种植水平太差而颗粒无收、饥饿难耐,进而命丧黄泉。
因此,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变化,做个积极主动,敢于尝试改变的人。
环境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句话强调了内因的重要作用,但也常常让我们忽略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力。
生活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人,都是当时的时代的产物,都不能逃离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成人之前,我们几乎都在被动吸收周围环境传达给我们的知识和价值观,耳濡目染中,形成了类似于生物遗传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影响力。影响,基本上源于高中及以前的教育以及成长的家庭环境。这些综合起来,形成了为人处世的三观。等意识觉醒,你意识到自己被影响的时候,多数人只能延续以前的路子,尽管以后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化需要更多的新的环境的影响,而且,变更的难度也在逐渐升级。
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我们都会被灌输这样一个理念,能去大公司就不要去小公司。为什么要去大公司呢?我想是,不管你任职什么职位,你在那个环境中,如果你是有心人,更能学到一个大系统的运营模式。这个大系统,经过市场的考验,就公司的年限死亡率而言,它被市场检验过,是相对成功的模式。而小公司,可能并不能成功,这不是悲观,而是就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
有些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环境,比如职场,有些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家庭出身等。寒门也能出贵子,只是名门出贵子的概率更高。如果你不能做选择,就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创造有利于自己改变的小环境来激励自己改变。内因和外因同样重要,着重内因的作用时,也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力。
这本书带给一个人的思考绝不会仅限于以上的几点,这是一本涵盖地理、政治、人类学、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知识,让人大开眼界的综合性史书,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