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正的自信,是无所谓自信不自信
有人曾经问我,你是不是太过狂妄,目空一切了?我告诉他,我不是狂妄,是自信。我从小就乐观、自信,自己定下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一直都相信,我想让自己成为什么人,就一定能成为什么人。比如,我想当作家,就肯定能成为作家。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动摇过,也从来没有问过谁。就算我写出来的东西非常不满意,也仍然觉得自己是天才。我就是这么个人。
过去,有个文友的水平跟我差不多。有一次,他问我:“雪漠,你帮我算算,看我能不能当作家。”我便不假思索地说:“不能。”他问为什么,我回答说:“你连自己能不能当作家都搞不清,怎么可能当得了作家?一个能当作家的人,是从来不会怀疑自己的。我想让自己是个啥,就肯定是个啥。”果然,直到今天他还没有成为作家。当然,他也可能会在另外一个领域成功。
我从小学老师一步步成为专业作家,生活让我变了很多,一直不变的,就是我的自信。因为,它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定位后得出的结论,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想。所以,我一点都不狂妄,只是心里这么想,嘴上就这么说了。有些人口头上很谦虚,姿态放得很低,其实心里总是看不起别人,觉得别人不如自己,一旦做起事来,又会轻易胆怯、退缩、拿不定主意。这不是真正的自信。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也指出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总是夸自己地大物博,后来不自夸了,就希望国联。再后来,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就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人们信地、信物、信国联,就是不信自己。我们不要幻想天上会掉馅饼,要依靠自己,相信自己,创造生活,创造幸福,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
我经常说,天才是夸出来的。鼓励、肯定、夸奖,就是为了让人增加自信。很多人起步时,天赋、才华其实都差不多,导致不同结果的,往往就是自信。因为,自信的人,才会作出某种选择,而最后的结果,就是由一个人最初的选择决定的。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价值。
人类的潜力、创造力是难以估量的,一旦他有了大理想,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标,就会调动所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那么,他就足以成功。即便他暂时不成功,也会最大可能地接近预定目标。在这个向上的过程中,他的生命价值就会不断提升。所以,保持积极、向上、奋进的信念,就是一步步接近目标的重要过程。
不自信的人,经常给自己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他习惯从外部、客观因素上找借口,其实是在掩盖内心深处的软弱和退缩。这时,他潜意识里已经放弃了各种尝试、探索和努力。因此,最后他必然失败。
一定要以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平时也多和这种心态的人交朋友。如果你老和一些牢骚不断、怨天尤人、批评环境、批评别人的人在一起,只会让自己变得更消极、更落后。
其实,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困难,所谓的困难,不是自己放弃了,就是成功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只要你不怕失去啥,也不期望得到啥,不急功近利,就没什么困难,也无所谓自信不自信。这时,你就有了真正的自信,也达到了“人到无求品自高”和“无欲则刚”的境界。对于真正做到无求的人来说,是没有困难的。他经历的一切,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营养。当你用这种心态面对世界时,就谈不上坚持或不坚持,更不会坚持不下去。这就是你的自信。一定要明白,信心为一切成功之母,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这样。世界无法拒绝任何人,也不会拒绝任何人。所以,只要你自己不倒,就谁也打不倒你,往前走即可。要知道,我今天实现的不是别的,仅仅是二十年前我想成为的雪漠。如果你也能放下一些贪婪和执著,做好选择,就肯定能做到这一点。
一些人做不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他无法战胜自己的毛病,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总是在欲望的引诱下,偏离自己最初的选择。但我不是这样。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我的朋友说,有使命感的人是很可怕的。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这种人总觉得自己身上承载了某种责任,于是对自己就有要求,会自律,能控制并战胜自己的私欲。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必须与周围充满欲望的氛围保持距离。所以,他一般很难融入群体,与周围的人搞不好关系。当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这辈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他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天性中有这种使命感的人不多。
我读中学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改变命运。我不愿像父辈那样,一辈子像牛一样劳作,最后毫无意义地死去。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年轻时,我就在床头贴着“战胜自己”四个大字,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时时提醒自己。
我要战胜自己的什么东西呢?人性的弱点,比如懒惰、贪婪、自私等等。但是,要改变自己,特别是想改变天性中的东西,实在太难了。有时我对儿子要求过严时,妻子就会训斥我说:“你看,你家庭带给你的那种心态,我教育了你这么多年,还是改不过来!你连儿子都容不下,还能容下什么?”确实,农民家庭留给我的烙印太深了,很难改变。
比如,很多人都望子成龙,这没错,但他们眼中的龙,跟我眼中的龙不一样。我眼中,只要儿子人格健全,有追求,喜欢读书写作,就很好了。他只要有梦想,我就会帮他实现这个梦想。有些人希望儿子挣很多钱,或是当个官,我则不然。我只希望他有好的追求。我常想,只要我的儿子能修行、读书和写作,我就要保证他能够快乐无忧地、有尊严地生活。我甚至将国家发给我的工资,再发给儿子,让他不一定非要去打工,他可以读书写作,或干一些有意义的事。你想,人家一些西方国家,都能让一些没工作的人有尊严地活着,给他们一定的生活保障,我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家人这样呢。所以,我从来没逼儿子去打工。他可以衣食无忧地搞他喜欢的文学和艺术。
至少在这一点上,我已超越了我的农民父辈。因为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刻骨铭心的,那种想改变的力量也很大。这种力量,足以让我改掉父母的遗传、农民家庭的影响、环境的污染等等。至少,它会经常提醒我,要管好自己。然后,我一直坚持着,慢慢地,也就变了。
比如,背后议论别人、评价别人,就是一种人格缺陷。即使算不上缺陷,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东西,属于一种遗憾。所以,即使作为一个作家,我必须谈论、分析某种现象、某个人,我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这种行为变成一种生命习惯。
以后,为了达成某个良好的愿望,我或许也会采用世俗通行的游戏规则,但即使我参与这个游戏,灵魂深处仍会有一面警钟,不断告诉我,这件事虽然不得不做,但绝不是一件好事。例如,我认识一个骗子,他向我的朋友借钱,我知道他绝不会还钱,就提醒了那个善良忠厚的朋友。这件事,我至今仍谴责自己。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个做法不是什么好的行为,很卑劣。不管怎么样,真君子是不该说这些话的。
我对自己毫不妥协。哪怕用其人之道对付一个极坏的小人时,我也会要求自己,要保持反思的警觉。因为我发现,某些大人物在追求所谓的成功时,确实使用了比小人更卑劣的手段。当初,也许他是为了维护某种好的东西,但当他经常使用这些卑劣的手段,渐渐养成习惯后,他的心、他的本质,就慢慢地变了。他会彻底变成一个更卑劣的小人。我认为,毫不妥协是我们中国人性格中很稀缺的东西。
西方人性格中的某些特点就很好,对一些我们认为很感性的东西,他们会用现代科学理性地分析清楚,比如爱情。他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比如荷尔蒙的变化等——解释爱情,追根究底地得到某种结论和规律。这种精益求精的傻功夫,他们做到了极致。这是另一种毫不妥协。
不过,人的个性就像硬币的两面,改不了,有时也没必要改。只要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强项,看清自己的弱点,尽可能不要让这些东西产生副作用,就够了。我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就会尽量将个性发挥在好的方面。但你同样要明白,一个人成功的原因,往往也是局限他、制约他、阻碍他获得更大进步的那个东西。
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发现了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辩证关系。比如,我们学了太多的知识、文化,掌握了太多的规律,就会在创新时受到束缚;一个人对生命意义、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极致时,就会排斥不符合真善美标准的东西,显得非常偏激。所以,我们必须经常反思,不断打破原有的东西,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完成否定之否定,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自省。
宗教所说的“忏悔”,其实就是自省,也是所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又以自我批评为主。那我为什么不说忏悔呢?因为现代人不但不随喜,还会觉得很奇怪。他们会觉得,你凭啥叫我忏悔?我为啥要忏悔?所以,我便用了另一个词来表达这种意思。当你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向往一种更伟大的精神、更伟大的存在,并以实际行为走近它时,便有了真正的宗教精神。这也是宗教的本质。当我们打破一些宗教名相,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介绍传统文化时,大家就会理解与认可这种文化的精神与精髓。
在自信的基础上,不断自省,不断打破,人和文化才能进步,才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和世界。但没有时刻的自省,也就没有真正的自信。否则,自信就会变成狂妄和目空一切,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时刻保持清醒的警觉,确实非常重要。